茫茫江河或大海中的孤岛,犹如方外的一片绿洲,似乎容易让人陷入幻想与疯狂,自带一种灵性、神性和巫性,正符合柏格森、尼采等西方哲学家关于“生命冲动说”“创造进化论”“自由意志说”“强力意志论”的思想,往往通过偏离陆地、偏离主流与时弊的孤岛一隅的天地灵气、精华和气运的长期蓄积,孕育出无限柔美的女神名伶,孕育出无限激进的斗士文人,皆为凤毛麟角、绝世奇才,皆为神灵一般的人物,深刻影响了一个时代乃至中国历史。
何谓神性?关于人的品性,往往有兽性(本性、本我)、人性(自性、自我)、神性(超我)的“三性说”。“神性”一词最早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初步具有哲学层面的“理想人性”概念。后来,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法国神学家布雷蒙的纯诗理论都提出“诗歌源于神性”。由此可见,神性包含理想人性和理想文学,也即人格精神的神性和文学精神的神性,前者大抵活跃于神话时代,后者大抵渗透于严肃文学。先秦时期,关于神性最著名的讨论当属“绝地天通”。《国语·楚语》记载,楚昭王读到《尚书·吕刑》中颛顼“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时,有些想不通。观射父回答说,盘古至黄帝的上古时代,一些创世神、自然神受到敬仰,人神分离,若要“明神降之,男曰觋,女曰巫”,即通过巫术召唤神灵,教化人民,使人性与神性保持一致。但是少暤为帝时,“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即蚩尤、共工、昌意等劣德的部落神受到崇拜,纯正的神性被亵渎,真伪相杂,以致天下大乱,淫虐异常。颛顼为帝时,决定整顿纲纪,“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但是从《竹书纪年》中可以看出,这种整顿经过帝喾,到了帝尧时就失败了。所谓禅让制是维护神性的“话术”,其实统治者内部陷入争权夺利、相互屠戮的怪圈,实际的神格、人格都降低了,但是人们依然在制度、辞令、文学层面,假装维护神性,净化人性,而这种文字幻觉以致持续到了唐代。
从文学文本的角度看,何为理想文学、理想人性?那就是假装维护神性、净化人性的文字幻觉。比如《山海经》记载炎帝之女瑶姬化为䔄草,诱发人类淫乱的本性。《论语》大谈理想化的道德乌托邦,却无法避免环佩之声的诱惑、丧家之犬的尴尬。宋玉《高唐赋》极力诱导楚襄王跟高唐神女梦交。司马相如一边写《上林赋》,一边写《凤求凰》。六朝、隋唐时期,文人们普遍信奉佛教、道教,人性与神性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到了晚唐,黄巢四处屠城,士族被戮殆尽,人性与神性皆失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历次革新运动,主要聚焦于中唐的古文运动、乐府运动,北宋的古文运动,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的复古运动,明代“公安派”、清代“性灵派”的人性本位运动。九九归一,先秦至中唐的文学是严肃的,纯正的,神性的。中唐以后,通俗文学、说唱文学日渐兴盛,诗文正统的古文文学的神性受到压制,日渐成为人性、兽性的战场,最明显的是“花间词派”、“婉约派”、才子佳人戏、世情小说的泛滥与挤兑。尤其是《金瓶梅》的出现,几乎是“人类兽性指南”。明清长篇小说为了提升文学和思想的品味,提升文学文本的神性,其基本做法是:一,在开头、结尾等处设置神话传说,表明佛教因果律、隐逸山林等天道(短篇文言小说则多谈鬼怪,从鬼兽身上发掘人性和神性,比如《聂小倩》《婴宁》,而现实中她们往往被视为“傻子”);二,在白话文的故事情节中,反复穿插古体诗词的元素;三,尽量描写具有神性的人物和情结,而这些人物往往是用来牺牲和献祭的;四,尽量描写亭台、楼阁、花草、沙洲、河流、湖泊,用物的永恒神性来压制人的无限兽性。人性的魔盒和盲盒具有强烈的不确定和破坏性,是神性的最大敌人。正因如此,明清小说往往具有悲剧美,理想人物和理想人性都被毁灭了,从而使得小说获得空前的神性,成为神性的挽歌。这些题外话算是对“沙洲美学”的诠释吧。
无限柔美的女神名伶系列,可名之曰“救世菩萨”。比如救苦救难的观世音驻跸于东海普陀岛,镇海宁波的妈祖生长于莆田湄洲岛,吴越之际的西施、明清之际的董小宛先后避难于如皋范湖洲,坠楼殉情的绿珠居住于苏州百花洲,矢志不渝的关盼盼居住于徐州知春岛,诗歌妓女的鱼玄机暂居于汉皋鹦鹉洲,诗歌缪斯的林黛玉埋葬于苏州百花洲,甜歌天使的龚秋霞生长于申城崇明岛(演唱《蔷薇处处开》《秋水伊人》《白莲花》《女神》),流浪作家的三毛祖居于东海舟山岛(后来跟丈夫荷西暂居于西班牙属地加那利群岛,不料荷西死于潜水作业),甜歌天使的邓丽君暂居于台北鹭洲,艺界阿姐的汪明荃生长于申城崇明岛,越剧皇后的何赛飞出生于东海岱山岛,朦胧诗人的舒婷生长于厦门鼓浪屿。她们皆妩媚善良,有情有义。正因如此,后世的许多观音像、观音阁、妈祖像,都是建立在水中的沙洲、岛屿上,用以普渡众生,保驾护航。在中国沿海线上,从东海舟山的普陀寺到南海三亚的南山寺,巨大的观音像都建立在水中的岛屿、沙洲上;从北方烟台的蓬莱仙岛,到南方三亚的蜈支洲岛,天后宫(妈祖庙)都建立其中,供奉着妈祖像,而且大多是迁徙而至的海西船民和商人所建,将妈祖文化扩散至沿海乃至海外。位于大运河畔的泗阳,在如意岛上建立天后宫,在沙洲南端树立了妈祖像,亦为海西商人所为。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以建立天后宫。
妈祖生于北宋,为湄洲岛民间女巫,即“通天神女”,二十八岁时为救人而殁,岛民遂立祠祭祀。妈祖生前不仅善于观天,保护渔民,还善于看病问卦,十分灵验,生来自带神性。宋元时期,她被封为灵惠妃、天妃,地位显赫,尊为海神。元代王敬方《褒封水仙记》云:“国朝漕运,为事重要,故南海诸神,有功于者皆得祀,惟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贵。”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启航和返航,都要祭祀妈祖,并在主舰桅杆点“天妃灯”,类似马灯,保驾护航。他在所到的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世界各地,修建了许多妈祖庙。在郑和的力荐下,明成祖允许燕京、金陵建天妃庙,遂南北海运、漕运城市皆有天妃庙,遍及天下,人皆以庙祝为荣。清初施琅统一台湾,奏请将天妃封为天后,在台湾建天后庙,保护海峡海运,凝固两岸民心。东北亚的库页岛,东亚的琉球群岛,都建有妈祖庙,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亦证明本为中国领土。妈祖庙供奉的神灵标配,是妈祖及其部属,包括千里眼、顺风耳、四海龙王。因哪吒闹海故事过于出名,哪吒有时亦从祀其间(龙王、哪吒亦为中国海神,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区有时单独祭祀他们)。在全球化的妈祖崇拜中,湄洲岛一跃而为“南国蓬莱”“东方麦加”,与蓬莱岛(驻有八仙)、普陀山岛并称为中国三大海上仙岛,香火至今极其旺盛。湄洲岛的妈祖祖庙除了求签灵验,还是一些“通天神女”扮演者的应验之地。鉴于饰演神仙最好需要得到应允,两岸三地一些饰演妈祖的影视女演员,一些戏剧女演员(莆仙戏、闽剧、高甲戏、越剧、京剧、歌舞剧等),大多会到湄洲岛的妈祖庙掷杯问卦,而且至少饰演过女神角色,带有一定灵气、仙气。这是哪吒戏、观音戏、八仙戏、悟空戏所不忌讳的。
2011年冬天,刘涛接演神话剧《妈祖》,按照风俗需要卜卦,跟随剧组专程赶到湄洲岛,首次掷出“圣杯”(一正一反)。庙祝表示:“这是妈祖应允了!”她三次跪拜掷杯,木质圣杯始终是“一正一反”。庙祝激动万分,当场宣布:“妈祖选中了你!”他将此事记入妈祖庙的记事牌匾,载入史册。在剧组备选饰演妈祖的几个女演员里,唯有刘涛卜卦最好。在流行合成特效、寻找替演的当下,刘涛不敢亵渎神明,始终配合剧组吊威亚,亲身演绎妈祖的每场戏份。在全剧九十七场的海戏中,她吊威亚六十三场,许多是大风浪、高落差、急旋转、低温度,充满巨大风险,她都不畏艰险,逆天而行,顺利完成,效果很好。《妈祖》播出后,获得巨大成功,刘涛被认为“妈祖转世”,担任“妈祖文化全球推广大使”,被泉州人奉若神明。刘涛饰演过妈祖、观世音、白素贞、瑶姬、嫦娥、狐仙,是唯一演遍三界女神的女演员,自带神性,仙气飘飘。正因如此,在众多女星傍人上位、趋利避害之际,唯有刘涛不离不弃,替夫还债,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光彩照人的神性。她还是出演宋代戏最多的女演员,饰演过周娥皇、花蕊夫人、刘娥、阿朱、妈祖、白素贞,甚至是唯一演遍中国历史的女演员,饰演过自女娲至当代的几乎所有历史时期的女性角色。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荆江省京剧团排演了传奇剧《香岛传奇》(初名《沧海作证》),演绎香姑(原型为林默娘)率领土著抵抗外国侵略的故事,创作、修改三年,没有成效。跟着,该团先后再创作《粗粗汉靓靓女》《樊姬夫人》,每个都是创作、修改三年,依然未能大获成功,脱颖而出。这种接连受挫的情形,在该团剧目创作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我后来才明白,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剧本改编牵强附会,偏离了妈祖作为海洋女神的正题,二是剧组没有带女演员南下去湄洲岛问卦(该女演员是花旦,主演过《卖水》《桃花村》《活捉三郎》),有亵渎神明之嫌。2007年,该团外请导演创作《曾侯乙》,成为文化部重点关注的七个剧目之一,随后相继推出《建安轶事》《青藤狂士》《楚汉春秋》,终于回到昔日“抓一个成一个”的理想状态。
关于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无外乎三种,一是被越王、越后所杀,二是跟随范蠡泛舟五湖,三是独自终老于山林。其中第二种说法最具代表性。《越绝书》载:“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里的“五湖”应指太湖,表明他俩可能暂时栖居于湖中的洞庭山。《吴越春秋》亦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鸱夷子皮”乃范蠡的化名,而“江”应指太湖附近的河流。司马迁《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按照范蠡和西施的线路,他俩在勾践复国后,泛湖归隐,随后从吴国北上,去齐国定陶,从事商贸活动,成为超级富豪。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第十五出“泛湖”,正是演绎他俩泛舟太湖,“伴浮鸥溪头沙嘴,学冥鸿寻双逐对”,“烟波里,傍汀苹,依岸苇,任飘飖海北天西。”江左如皋的民间传说是,他俩从苏州坐车狂奔北上,过了东海,到了如皋,暂居于范湖中的范湖洲,亦称泛湖洲。等到越王勾践态度明确,不再追杀,他俩再沿着邗沟、泗水、荷水(邗沟、荷水、胥河是吴王命人开挖的运河,也是中国最早的三条运河),进入齐国。他俩遂恩爱白头,终老于斯。
甲申之变中,冒辟疆携带同族和董小宛从如皋逃亡,暂居于泛湖洲友人家中,只可惜为时不久。其后继续东逃,到了秀州盐官,其间一起游览秀州南湖,亦称鸳鸯湖,登上湖心岛的烟雨楼。杜茶村读到《影梅庵忆语》这节,评点说:“楼名烟雨,湖字鸳鸯,而二妙采真,披云撷秀。读之令人步步欲仙。宁但两越天都,岚翠沾洒衣裾已也?”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还有一个惊人的说法,称“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一行人“三年,始达于吴”,而到了秀州城南,“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范蠡一行走水路,他俩必定登过湖心岛。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中最具仙气的,此前卜居于苏州河街半塘,去过太湖洞庭山、西湖孤山。董小宛很喜欢沙洲水岸,被冒辟疆形容为“逗遛洞庭不返”,而西湖被誉为“西子湖”,是西施的化身。杜牧《杜秋娘诗》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将西施所泛五湖,拉到了太湖以南的湖泊,比如西湖。此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国语·越语下》云: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这分明暗示范蠡带着西施逃到了西施故里一带,南下途中到过西湖。综合各种历史文献,我们吃惊地发现,董小宛恰似西施的转世再生,步了西施的后尘,至少到过西施到过的四座沙洲,南湖湖心岛,西湖孤山,太湖洞庭山,如皋泛湖洲。西施擅长跳舞,董小宛擅长唱歌,歌声宛转,是“秦淮八艳”中最能唱昆曲的,素有“曲圣”之誉。
关于沙洲孤岛的女神系列,我们还可详细考察。比如《山海经》中的娥皇、女英,一起追踪南巡的舜帝,在洞庭湖闻听舜帝去世,双双投湖自尽。她们的魂灵永生于洞庭湖的君山岛,常游江渊,在狂风暴雨哭泣。《诗经·汉广》中的汉水二女,是神女、龙女,栖息于汉江中的解佩渚(今人在此树立汉水神女雕像,跟洛阳洛水的洛神、夷陵兴山的王昭君雕像等一样,皆属于衣着得体、重在传神的传统型雕塑),用一对龙珠诱惑过路的男子,因此成为“可望不可及”“错失我爱”的象征。《列子·黄帝》中的列姑射山人,“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充分体现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神髓。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栖息于洛水中的神渚,“或戏清流,或翔神渚”,“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据说是大美女甄宓的化身。西晋束皙《发蒙记》载:“侯官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贫,令我为卿妻。’”东晋陶潜的《搜神后记》、南梁任昉《述异记》、北宋《太平广记》,以及民间流传的《田螺姑娘》《蚌壳姑娘》,皆载有此故事,大同小异。相同点:谢端是闽侯人,家在闽江附近,因靠近大海,被后世断定为闽江入海口的百花洲,遂名螺洲;白水素女是螺蛳精,乃天上汉中白水神女,即人间汉江支流白水所对应的银河里的一颗星星,跟牛郎星、织女星较接近;天帝因怜惜谢端孤苦而善良,特派素女下凡负责烧火煮饭,料理家务,使其发家致富,娶妻生子,而这不同于牛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的下凡故事,显示天帝的怜悯之心,但依然保持人神不通婚的界限。相异点:谢端是螺洲的渔民、农民或书生,但大多涉及耕作、打渔;白水素女是大海螺或大田螺(民间流传的田螺姑娘、蚌壳精由此衍生而出,但不叫白水素女),但都是寄居凡间的一种形式;素女的结局是飞天逃走,让其另行婚配,或奉天帝命,与其成婚,或被其隐藏螺壳,被迫成婚。加上白蛇与许仙的故事,以上“四大爱情神话传说故事”中(传统归类里没有白水素女,代以孟姜女哭长城),唯有白水素女的故事发生于沙洲。
冀州秦皇岛南戴河另有海螺仙子的民间传说,跟白水素女的故事不相干。海螺仙子乃渤海龙王之女,露出海面游玩,遇到飓风大浪,便保护渔民海娃驾船到岛上避难,还幻化为海螺,喷出泉水,为之解渴,随即变成人形,与海娃相恋,结婚成家。她因违抗龙王禁令而被镇压于岛上,名曰仙螺岛。这个故事简直是四大爱情神话传说故事的综合体,还综合了安徒生《海的女儿》里美人鱼的故事。今人为开发旅游资源,在仙螺岛修建高大的海螺仙子雕像,形似裸体的美人鱼,双乳丰满。一时之间,双乳丰满、站着海螺、高举珍珠的裸体海螺仙子(珠海渔女乃其翻版),遍及中国沿海的海岛与海边,只为招徕游客。齐鲁青岛小青岛的琴女故事,跟秦皇岛的海螺仙子故事比较接近,而且今人所树立的琴女雕像亦为裸体,双乳丰满,且下体分明,算是一种旅景观学的进化(青岛将其微型复制品作为城市名片,公开赠送、出售)。如今旅游景区的裸体雕塑越来越多,比如渭南潼关古城的女娲雕像(全国各地女娲雕像不同,但都是裸体的,据说出土的女娲造型,原本就是裸体的),巴楚巫山的巫山神女雕像(纱衣薄如蝉翼,近乎裸体),汉阳文化江滩的大禹妻子雕像,吐鲁番火焰山的铁扇公主雕像,长安华清宫的杨贵妃雕像,全都成为网红打卡景点,而且双乳大多有被游客们反复抚摸的痕迹。最刺激的是一些抽象人体的青铜雕像,男女下体皆极其明显且夸张,且都位于公园景区,以致引来一些游客的“公开亵渎”。金庸笔下的绝世美女,大多生活于沙洲孤岛,比如黄蓉、王语嫣生长于东海的桃花岛、太湖的漫山岛(曼陀山庄),而小龙女长期居住的活死人墓背后是寒潭,后来隐居十六年的绝情谷底,是寒潭中的隐秘沙洲。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形象,被雕塑于茶峒清水江的翠翠岛,身边有狗,期盼着二佬明天回来,而其设计者是著名画家黄永玉,设计了湘西酒鬼酒酒瓶与题字,为沈从文墓题字。这座位于三省交界处的“三不管岛”,一直使用古老的“拉拉渡”的方式,是沈从文构思翠翠船工形象的原点,如今成为湘西旅游的景点之一。全国出版“裸体女神”系列艺术摄影画册最多的出版社,是坐落于临安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其“人与自然”“新东方面孔”“水之歌”“江南春韵”,每一幅裸体女神都是充满唯美色彩和自然神性的生命赞歌。
在西方古代神话中,“第一岛”不是古希腊文化发源地的克里特岛,不是宙斯将其创造的第四代人(半人半神的英雄们)所送往的极乐岛(位于大西洋),而是著名的“女神岛”“裸女岛”。在古希腊神话中,爱神与美神阿佛洛狄忒诞生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的波涛之中,为一丝不挂、长发飘飘的裸体少女,站在巨大贝壳上或者一堆泡沫上,以对应金星(启明星)闪烁于晨曦中的东海。其爱神圣地则是地中海东端的塞浦路斯岛,被称为“爱神之岛”,而其具体诞生地为罗密欧岩石(亦称爱神岩),位于该岛西南端的帕福斯海滨,是著名的裸体海滩。该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生必去50个地方之一”,现存阿佛洛狄忒神庙遗址,也即维纳斯神庙遗址。在这里的神庙、博物馆、广场中,阿佛洛狄忒(维纳斯)的一些雕像、画像,都是裸体的,包括巨型雕像《断臂的维纳斯》。每年九月里的三天时间,“爱神节”在塞浦路斯岛举行,面向全世界的男女老少,届时成为浪漫的相亲节和狂欢节,即便是多年孤单的光棍汉,也能享受三天的幸福时光。古希腊第一美女海伦是斯巴达公主,年少时嫁给迈锡尼国王(一说国王的弟弟),原本生活富足而平静。有天,她听说一个来自小亚细亚王子的巨大战船,停在了附近的锡西拉岛,就充满好奇地乘船前去观望,在神庙里见到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两人一见钟情,殊不知这是爱神阿佛洛狄忒在暗中牵线,以报答帕里斯赠送金苹果的恩情。海伦回到迈锡尼王宫,试图忘掉帕里斯,没料到他带人闯进来,抢了众多财宝和宫女,抢了她,又到了锡西拉岛,两人初次见面的地方,占有了她。她终于沦陷了,答应跟他私奔,于是一起开船到了美丽的克拉纳岛,利用抢来的财宝,过了几年的琴瑟和鸣、神仙眷侣的生活。在古希伯来文化中,“第一岛”应是位于“东方”的伊甸园,是亚当和夏娃裸体生活的乐园,也是美妙的动植物王国。据其描述,这里有一条河流下山,在巴比伦平原分成“四道河”,比逊河、基训河、希底结河、伯拉河,“环绕”且“东流”,四条河流环绕伊甸园之后,在东边又汇合城一条河流,而且伊甸园只有一个入口,由怪兽把守着。因此,我可以断定,伊甸园是被四条河流环绕的一座森林茂密、山谷幽深的芳洲。很多学者被伊甸园的独特设计给弄晕了,只知其出入口,不知其内部形状,类似一个迷宫,存在诸多的可疑之处。针之谷钟吉的《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岛天然公园》,只承认伊甸园是“波斯湾头的区域”,不去界定其地理形貌,而是强调伊甸园的自然属性,然后大肆讨论禁果的植物种类。书中所提供的美国十九世纪画家伊拉斯忒斯所画的伊甸园,主体部分正是河流环绕中的岛屿。我详细研究过伊甸园原文和构造,断定它是一座由三座小沙洲连成的大沙洲。然而,夏娃受了魔鬼撒旦所变的一条蛇的诱惑,跟亚当一起吃了禁果(知善恶树的果实,告诫人类不要人为设置善恶标准),看见自己的裸体,害羞地用树叶遮蔽自己,破除了人的自然化。上帝耶和华得知后,将他们逐出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到了贫瘠的山林里,从此受尽磨难。关于伊甸园的西方油画作品至少有几十种,我看来看去,只喜欢古典画家勃鲁盖尔、鲁本斯的,比较符合我对于水草丰美、姿态自然、诗意田园的想象,且会油然联想起法国现代派画家亨利·卢梭的《梦》,那片花繁叶茂、野兽窥视的热带丛林,是少女亚德菲加的伊甸之梦。卢梭从未去过中美洲的原始森林,画中皆为“卢梭的热带植物”。
蜚声世界的美国自由女神像,坐落于纽约曼哈顿半岛哈德逊河口的贝德罗岛,亦名自由岛,女神身着古罗马式的长袍,头戴古希腊式的七角皇冠(光耀七大洲),右手举着自由万岁的火炬,左手抱着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本,脚下含有打破锁链、摆脱压迫的符号。93米高的雕像,由固定于铁架的铜片拼成,里面含有22层楼梯,顶层皇冠观景台四面开着小窗,可俯瞰纽约景色。这座举世瞩目的女神像没有裸露,但其法国艺术原型是裸露的。其原型是法国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里面的自由女神坦胸露乳,戴着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亚帽,右手举着象征革命的红白蓝三色旗,左手拿着冲锋陷阵的带刺刀步枪,而美国自由女神像由两名法国建筑设计师完成,其内部铁架设计者正是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埃菲尔。意大利著名女作家格拉齐亚·黛莱达,生于撒丁岛,自幼热爱文学,其作品有《撒丁岛的传说》《邪恶之路》等,都是撒丁岛的风光和故事,其人生观、自然观、语言观都是撒丁岛人的,是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融合,于192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外界认为她“发现了撒丁岛”,发现了撒丁岛人未受文明影响的自然状态,保留了古罗马文化的某些因素,正符合卢梭的浪漫主义、地方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卢梭主义的最后杰出代表。她婚后定居罗马,但是始终眷恋故乡,认为只有撒丁岛才能唤起她创作的灵感,最后归葬撒丁岛,而且这是其故乡人的强烈要求。黛莱达的文学思想接近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D.H.劳伦斯,后者热爱自然状态和自然主义。他本想卜居于英国康沃尔半岛(著名排箫音乐《康沃尔的早晨》反映此处风景的优美与宁静),却被迫带着妻子到处流浪,去过意大利撒丁岛和西西里岛、日本伊豆等岛屿,去过意大利亚平宁、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等半岛,自称是“野蛮的朝圣”。他在久负盛名的游记散文集《大海与撒丁岛》中说:“撒丁岛独一无二,它没有历史、没有年代、没有种族、没有特长。我们就去撒丁岛吧。人们说,不管是罗马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还是阿拉伯人,都没有能够制服撒丁岛。它处在外围,在文明的圈子之外。”他表示喜欢撒丁岛女作家黛莱达的作品,认为这里是“被上帝遗忘了”的角落。
在爱神岛和伊甸园的启发下,美国的瓦胡岛、毛伊岛、关岛、马萨葡萄园岛,西班牙的伊比沙岛,希腊的克里特岛、米克诺斯岛,新西兰的怀赫科岛,历来被描述为“自由天堂”,阳光沙滩,裸女如云,百无禁忌,因此游客络绎不绝。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近海还有黎凡特岛,是著名的“裸体岛”,常年居住着两百多位裸体主义者(亦名天体主义者、自然主义者、宇宙主义者),过着返璞归真的原始人生活。这种自然化的生活方式是得到法律保护的。这种爱神岛和伊甸园的情结,亦体现于一些浪漫化的文艺作品中。1974年,日本旅行爱情电影《伊豆的舞女》上映,十五岁的山口百惠主演,立即成为日本当年的票房冠军。其中除了歌舞伎的表演,还有“汤岛”温泉的裸体洗浴,家庭成员不分男女老少,而山口百惠的短暂全裸出演,成为纯洁无瑕的人性的最好隐喻。1980年,美国荒野爱情电影《青青珊瑚岛》上影,塑造了一座如梦似幻的美丽小岛,立即震惊世界。十五岁的童星演员波姬·小丝主演(迈克尔·杰克逊的梦中情人,两人并未同居、结婚),形象清新脱俗,且是全裸出镜(为保护未成年,其全裸部分由一个年轻的海豚女训练员代替),满足了人们对于“裸体岛”的审美期待。波姬·小丝凭借此片奠定了“清纯玉女”银幕形象,并获得了第七届“美国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年轻电影演员奖。2003年,十九岁的法国小天后艾莉婕(Alizée,法语意为“信风”),在演唱会上翻唱麦当娜的西班牙舞曲《美丽小岛》,穿着露脐装,风情万种,迅速走红世界,惊为天人,而她本人出生于法国东南端的科西嘉岛,可以被视为“海岛女神”。其歌词曰:
昨晚梦回圣佩德罗
仿佛从未离开,我熟知那首歌
年轻女孩眼神如荒漠般冷漠
一切恍如昨日,并不遥远
热带小岛的微风拂面
自然狂野而自由
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天堂
风光秀丽的小岛
当桑巴舞曲响起时
太阳高悬天际
西班牙语小夜曲回响耳畔
我爱上了圣佩德罗
海上的暖风呼唤着我
他说“我爱你”
我祈祷时光凝滞
它却匆匆流逝
热带小岛的微风再次拂面
自然狂野而自由
这正是我要追寻的乐园
风光秀丽的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