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活动做一对一家访的时候,遇到了之前一直没有见过的情况,心里五味杂陈,试图转化成文字留存。
一对一资助的孩子都是单亲或者孤儿,百分之九十的孩子档案里这样记录妈妈的情况:“妈妈因贫困离家出走无音讯”。孩子在我心里一直是神圣的精灵,纯洁又责重,如若保证不了他的健康成长,则需三思再三思。所以很难理解那些对孩子做出生而弃之的残忍行为的妈妈是怎么想的。
而当我来到山区,置身于贫瘠恶劣的环境里,一次,两次,无数次的家访中,渐渐由之前的不理解,到后来慢慢的明白了这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风气,平常到当你跟孩子聊起妈妈的时候,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很平静的跟你说,妈妈嫁人了,妈妈走了,妈妈没回来了。小一点的孩子会跟你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苦思冥想这些盘踞在我心里的疑问:为什么妈妈生下孩子离家出走不回来呢?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妈妈的宝贝,想想都心疼,怎么会舍得离开呢?经过一年以来多次的家访,苦苦追寻,证实,得到的答案只有两个字——“贫穷”。
贫穷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大到可以让妈妈抛弃孩子,另嫁他人或远走他乡,我不得知,也始终无法理解,因为我没有在那样贫穷的环境里长久的生活过,所以也没有资格去评判是非,只能试着换位思想,体谅妈妈们对贫穷的恐惧、无奈。
经过一年半的走访、了解,渐渐的也跟孩子们一样,对于这样的情况已经习以为常,可以客观的看待,因为真的是太普遍,妈妈不在的孩子家里,十个有九个是因为贫困离家出走无音讯或另嫁他人不来往,似乎已变成了一种常态。而这两天家访中了解到的妈妈却让我平静的心蓦地陷入沉思。
晓晓的妈妈在爸爸去世后改嫁他人,用彩礼钱还掉了部分爸爸在世时欠下的债务,平常不和家里来往,三个妹妹跟着十八岁脑瘫智力有问题的大哥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小叔叔偶尔接济一下家里,妈妈每学期会跟孩子的老师联系,问孩子上学需要的费用,手里有钱的时候会给老师,没钱的时候会请老师先帮忙垫上,等有钱了再还给老师。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相对于远走他乡无音讯的妈妈,我们能说这个妈妈不爱孩子吗?不关心孩子吗?
云云的妈妈在爸爸去世后另嫁他人,隔壁村,家里三个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家访的时候妈妈刚好回家里,因为再嫁的家里条件也不好,没有钱给孩子,又放心不下孩子和家里,就隔三差五的回家帮奶奶干农活,看孩子写作业。
妈妈十八岁的时候和孩子爸爸打工认识,因为当时小,手里也没有钱,一直没有回娘家,如今三十五岁了,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大概记得家里在哪个乡哪个屯,我们问妈妈,想她的爸爸妈妈吗?想回家吗?妈妈说,想啊,不过不识字,所以不会坐车,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也没有钱出去。跟妈妈说话的时候,一直不敢跟妈妈对视,害怕自己的眼泪掉下来。
我们能说这个妈妈不爱孩子吗?不关心孩子吗?
唐唐的妈妈也是在爸爸去世的时候改嫁他人,极少联系,问她想妈妈吗,她说不想,问她会跟妈妈通电话吗?她说没什么好聊的。问她上次见妈妈是什么时候,她说清明节,说妈妈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去给爸爸扫墓,但不会在家里待着,过来的时候会给一点零用钱,然后回现在的家。爸爸已去世十年了,妈妈每年清明节都会回来看爸爸,其他时间都是在现在的家里。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妈妈身上看到了她对爸爸的不舍、深情、无奈,心里酸酸的。
这些妈妈们再嫁后过的都不好,或者说他们决定再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以后生活的艰难,但她们依然选择再嫁。为什么呢?我想或许是因为心灵上的贫瘠吧,爸爸去世的是想找个伴,爸爸在世的是想再赌一次,找找另一种可能。
孩子是无辜的,而妈妈们是否也是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