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 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 其敌者也。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 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在荀子解释了齐桓公等霸者虽然在推广道德上难以表率,但通过改革来强盛国家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何孔门弟子不愿意谈论所谓的“霸道”。
因为这是“饮鸩止渴”。
商鞅投奔秦孝公的时候,曾给出了三条道路:帝道,古代君主理想治国之道;王道,儒家推崇的仁义治国之道;霸道,君主凭借武力、权势等权谋方法的治国之道。秦孝公选择了霸道,实施之后,果然实现富国强兵,却也埋下了穷兵黩武的祸根。
所以,儒家孔门弟子自然会讨论仁义礼仪等教化百姓的王道,而不愿意谈论权谋道术的霸道。
荀子也一针见血的指出霸道的先天不足:非服人心。只是用尽各种方法,投机取巧,获得一时的优势,但长远来看,不过是透支明日罢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熬夜一般。偶尔为之,事后在补充营养、加强睡眠,或许可以将危害降至最低;但天天熬夜,身体迟早会出现问题。
那么,儒家推崇的王道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