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陈艳老师在树人云智慧课堂中的一堂课,听完收获颇多。
一、引入:
以与苏轼相关的问题导入,介绍他的成就,绘画、书法、散文、诗词等,引出苏轼。
二、读三个片段,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苦,苦在孤独,苦在病痛,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从这三个片段,你可以读出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师怎样的?同学们很快从文字中发现苏轼生活的困苦和精神的孤独。
(这个问题旨在体会苏轼在黄州的苦,生活困窘,疾病缠身,孤苦伶仃。一般人在这样的困苦中,说不定会一蹶不振,或者怨天尤人,苏轼面对这样的境遇有着怎样的心态呢?设置这个环节更容易让同学们体会苏轼客观豁达的可贵,在顺境中享受生活很容易,但是在事事不如意的困境中还能笑对人生,这就难能可贵了。)
三、读《记承天寺夜游》《猪肉颂》《定风波》,完成导学案。
导学案: 事件:夜游 猪肉 遇雨
心态:悠闲 乐观(满足、自得) 坦然
要求用一个词语填空,概括出三篇文章中的事件和作者的情感。
(这个环节先让同学们读,再请同学上去写,写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分析,让同学们回归文本读文章,从具体文字中体会苏轼的情感,并且让同学们带着情感朗诵,在朗诵中体会苏轼的悠闲、自得和坦然。这各环节与前一个环节形成对比,前面的困境,现在的乐观,形成矛盾和冲突,于是就自然引入下一个环节,苏轼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四、读一段文字,分析苏轼能做到困境中仍然乐观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苏轼能乐观的原因。第一是热爱生活,正是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才会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其次他才华横溢,善于“以俗为雅”。老师引导学生去具体的作品中发现这两点。
(这一个环节其实是用别人的解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因为学生对苏轼的理解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借助资料。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特点,“文”不一定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段文字。通过解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解读苏轼的文字,更切实地体会到苏轼的乐观。)
五、诗意的文学表达体现在哪些地方?
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去读苏轼诗意的文学表达,其实也正式乐观豁达的具体体现。学生每个文本都找到了具体的例子,每一个文本找了一位同学起来分享。最后教师总结:
诗意在于富有画面感的景物美,诗意在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美,诗意在于人生哲理的艺术化。
最后教师用了一段充满诗意的话表达了对同学们的祝福,祝福同学们也能拥有诗意的人生。
群文阅读文本聚焦的点很重要,陈艳老师的聚焦点在“诗意人生”,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这个聚焦点展开。课堂中有朗朗的读书声,也有静静思考的时间,有集体的讨论,也有个人的表达。群文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一定要学会取舍,特别是一个课时就要完成的群文阅读,更是要聚焦聚焦再聚焦,但是也要有升华。整个课堂必须要有活动支撑,不然就会显得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