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 星期六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不论是天气,还是家庭氛围,我都觉得很美好。
爸爸在桌上修陀螺,儿子在一旁看着,双手托腮;儿子在阳台剪指甲,爸爸在一旁叮嘱他;儿子说,有一道数学题一知半解,爸爸说,拿来我教你……久违的和谐让人感动。没有争吵的世界,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变得美妙。
游戏时间到了,爸爸该收回手机了。今天会如何呢?
儿子当然是希望玩手机的时间无限长才好。所以,如何终止游戏,要回手机就成了爸爸的难题。关键是——他做不到“温柔而坚定”。
我说,时间到了哈。
过一会,听到爸爸在催孩子。“好了好了,拿来……”
“等一下,等打完这局……”
我走过去,爸爸赶紧又催起来:“好了,行啦!快给我,不然你妈又要啰嗦了!”
我一听,不对呀!这不是在教孩子遵守约定,而是在告诉他:我本来想给你玩的,是你妈不让呀!
老说模棱两可的话,难怪孩子能拖就拖。
我对爸爸说:“我觉得你这样跟孩子说,会误导他。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哈……”
我说了一件发生在寒假期间的事,这件事爸爸和孩子都知道,但后续又有什么故事爸爸不清楚。
寒假期间,学校要求体育打卡。有几天,瑞都是晚上十点多才完成跳绳。就在客厅里跳,我们谁也没觉得不妥。
到第三天,儿子刚跳了几个,就传来急促而粗暴的敲门声——不是敲,简直是捶!我意识到有什么问题了,刚站到门口,正想说道歉的话,一个身穿睡衣的女人爆炸式的谩骂就劈头盖脸地砸过来,一句接一句,我简直懵了!她的意思当然是儿子在家跳绳影响到她了,但我看那架势,就把准备道歉的话摁住了,脱口而出的是:“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们会注意的。也请你不要那么大火气!”那人骂完就走了,留下我们一家惊魂未定。
爸爸说,听说她身体不好。得知这个情况,我的气消了大半,当然不会再让孩子继续在家跳绳了。
有一天,下大雨,儿子实在不愿下楼。他说,要不就在家打卡吧。
我说:“不行!等下楼下的女人又要来骂人了!”
女儿在一旁,她马上纠正我:“妈妈,你不能这样说,你要说,在家跳绳会影响别人休息……”
“对对对!妈妈说错了。”
我给先生和儿子讲的这个故事,跟眼下的情景十分相似。不管哪一种表达,我们都是在劝导孩子“不要那样做”,那么为什么不能呢?在表述原因的时候,应该明确、合理,孩子才会形成一种概念,最终变成他的观念。
因为我们约定了时间,我希望你做个遵守约定的人,这样我们下次还会彼此信任。
在劝导孩子的时候,请留意你的表达方式。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他带来长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