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私塾先生
- 0 -
其实这篇文章最初的名字是“我们都是埋葬梦想的小丑”。
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其实看看今天的实际生活,埋葬梦想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即便是没有那么顺理成章,貌似越多人在做,就越像是正常的:所谓的“常识”不就是这样吗?
这样看来,按照“常识”来讲,我们还都不算是小丑了,充其量也就是没长大的小孩儿罢了。可是小孩儿总有耍脾气的时候。然而梦想已经被埋葬了,还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去耍脾气呢?因为我们尚且可以暂时随性,看来我们也并非将梦想埋葬,而是暂时将它埋下而已。
于是我把题目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 1 -
也许是年纪让我们都忽视了内心真实的想法,总认为年纪大了,人总是要变成熟;而“成熟”这个词和“常识”是一样的,都是人定的。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所谓的“成熟”,就是慢慢从自我肯定变为否定,慢慢从反抗变为顺从,慢慢从说出想法变为沉默,以为这样就是深沉,就是内敛,就是涵养,就是成熟。
看来按照这个标准,我不仅尚未成熟,像自己的名字一样,还是个小孩儿,甚至是初生儿水准;因为对于变成人们所认知的成熟,我其实是不敢苟同的。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和我一样,也还是个小孩儿吗?
- 2 -
对于埋葬梦想这事儿,我想很多人都比我有发言权,至少我自认为现在的我还有一点点的梦想没有被埋葬;最起码我现在还能像这样,把想法写出来,虽然仅仅是在这里。
我见过几个“成熟”的人,他们举止优雅,从不急躁,虽然从事着不同职业,但他们的样子非常相同。毫不夸张地说,就像是从一个名叫“成熟自助贩卖机”中投币买过来的一样,没有什么味道。
还记得曾经的我最讨厌的就是洗澡,而麻麻也一直安慰我:所谓尘世间本该如此,总会有尘土飞扬,但最终总归于平淡;而如果总是用水冲洗,失去了接触尘世的机会,没有了人味;两者不可偏颇,要掌握好度。
我一直坚信这种想法才是成熟,现在依然这样想,不曾改变。
- 3 -
最近我一直在考虑,该如何向我的孩子解释什么是梦想。
我想我可以这样跟他讲:
现实和理想之间,有一条河。我们一开始都站在现实这边,眺望着理想的彼岸。直到有一天,我们知道了有一种名叫“梦想”的东西,知道它可能会帮我们去到理想那边;然而从未有人见过这种东西。
于是人们开始在这片广阔的现实大地上寻求这从未见过的梦想。
有的人很幸运找到了巨大的岩石,认为它就是梦想。于是他们发誓要将岩石举起,投入河流,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岩石到达理想彼岸。但他们没有想到,岩石并非想象中那样轻易就可移动,于是他们自怨自艾,在岩石旁边转来转去,埋怨梦想,又不想面对现实,孤独终老。
有的人稍微幸运一点,找到了树种,认为这就是梦想。于是他们欣喜若狂,双手捧着希望的种子,像自己的心脏一样去爱惜;但他们忘了,种子只有种在现实的土壤中才有资格被称为“梦想”。
有的人也找到了树种,很用心地将其种下,却忘了时刻浇水施肥,最终梦想的种子没有发芽,而他们也不得不面对枯萎的梦想和严酷的现实。
而更多的人对待树种的方式不同于前两种。他们辛勤地耕地,将树种种在现实的土壤中,每日辛勤地浇水和施肥,倾尽一生心血,最终梦想的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他们将树木做成了木船和木桨,欢快地度过了河,到达了理想彼岸。
剩下人们则各有各的追寻。有的乘着名为梦想的风飞在云端,少数飞过了河流,更多的是迷失了方向,或是躲在了云彩的后面不再出现;有的人没有去寻找,而是努力学会了游泳,水流时急时缓,所以游过去的人也是时多时少;更有甚者,直接借助别人的光彩,不费劲地到达对岸,却没有什么满足和欢愉。
这就是现实、理想和梦想。
- 4 -
故事的最后,我一定会向他强调一点。
我们不去轻易评点别人寻找梦想和实现理想的方法,我们能做的是坚守自己的方法,同时行动起来,忠于自己,忠于内心。
对于自怨自艾者,我们鼓励但不嘲讽;对于借助他人者,我们理解但不效仿;对于努力耕耘者,我们欣赏而且帮助。
孩子没有放下手中的玩具,反而举起来向我大喊:“爸爸,我找到了,这是我的梦想。”
还好,我内心平静了很多,孩子你就和爸爸一起慢慢长大就好了。爸爸写的这个故事,很多大人还都读不懂呢。
- 5 -
我们都是这样,找到了,埋下了,后悔了,无法挽回了。
但是在我们埋下梦想的那一刻,就算是一瞬间,我们都满怀希望,等待它茁壮成长的那天快点到来。
所以,我们都是埋下梦想的小孩儿,希望和梦想一起长大。
【©版权声明】本文系私塾先生原创,版权所有。若转载,请联系我。未经允许转载或二次创作者,童言私塾保留追溯责任的权利。文中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一定会继续写下去,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