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进一线,推动干部教育培训走深走实

如果你最近路过不少党校、行政学院,会发现晚上八点的教室依旧灯火通明,走廊里回荡着热烈的讨论声;如果你打开学习强国、干部网络学院,会看到课程更新频率越来越快,案例越来越鲜活。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背后,是一场静水深流却又力度空前的变革——干部教育培训正在全面“加料”“加压”“加火”。

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因为时代在出题,群众在阅卷,干部必须会答题。数字经济呼啸而来,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基层治理千头万绪,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干部如果还是套用昨天的“老地图”,就找不到今天的“新大陆”。唯有让学习成为“一日三餐”,才能让本领跟上形势,让政策落到人心。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首先是“量”的扩容。过去,不少基层干部一年到头难得进一次课堂,现在“县级党校到乡镇、省级师资到村口”已成常态;线上平台日均访问量突破千万,一部手机就能听北大教授讲共同富裕,也能跟苏州干部学园区经验。量上去了,机会更公平,县里的“小巷总理”和部委的“大笔杆子”都能在同一个云端课堂相遇。

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培训不再是“念念文件、读读报纸”,而是用活案例、实境教学、沉浸推演。浙江把课堂搬进未来社区,学员边逛数字展馆边破解停车难;甘肃把沙盘搬到戈壁农业大棚,现场算水肥、调温控;广东请来企业家、村支书、网红主播同台授课,一个问题多方会诊。干部们发现,原来“高大上”的战略和“烟火气”的民生,可以如此丝滑地对接。

加大力度的关键,还在于“效”的闭环。过去常有人说“培训时激动、回来不动”,现在则把“课后作业”写在大地上:结业不结课,学员回单位要牵头一个改革小切口、领办一个民生微项目、形成一份调研真报告。组织部和党校组成“回访团”,既看台账,也看现场;既听干部说,更听群众评。培训成绩与年度考核、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直接挂钩,让“学得好”成为“干得好”的硬通货。

有人担心:课程加码、考核加严,干部会不会被“卷”得喘不过气?恰恰相反,许多学员最深的感受是“解渴”“松绑”——过去遇事常常“心里打鼓”,现在学会了“工具箱里找扳手”。一位在信访一线工作了十五年的老科长说,以前遇到群体性纠纷,“讲政策群众不听,讲感情群众不信”,自从系统学习了协商民主和心理疏导课程,再复杂的“骨头案”也能掰开揉碎,最终“把哭声调成笑声”。

教育培训的“加火”,还烧出了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的“连锁反应”。年轻干部因为学习积分高、项目落地好,被大胆放到吃劲岗位;专业型干部通过“短精特”专班迅速补链,成为招商引资、应急处突的“首席谈判官”;甚至一些临近退休的老同志也主动报名“银发班”,把几十年功力凝结成教材,在“传帮带”中完成职业生涯的二次燃烧。

群众是最敏锐的“评委”。当干部开口不再满嘴“高大上”,而是能算清农民一笔增收账、讲明社区一桩改造事;当窗口办事员不再反复说“等等我请示”,而是脱口而出“按最新政策,您这种情况可走绿色通道”;当企业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的周期越来越短,大家真切感到:干部的学习红利已经转化为发展的改革红利、民生的幸福红利。

当然,这场“充电革命”远未到终点。下一步,课程资源还要向边远地区倾斜,防止“信号衰减”;师资库将吸纳更多“田秀才”“土专家”,让“听得懂”与“用得上”无缝衔接;人工智能、大数据将精准画像,为每名干部推送“缺啥补啥”的个性化学习清单。学习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既防止“吃不饱”,也避免“消化不良”。

回望百年党史,从延安窑洞里的煤油灯,到新时代云端课堂的千万并发,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坚定自觉。今天的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把教育培训当作“关键一招”,让每一名干部都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奔跑者,改革攻坚的“最前一公里”的探路者。如此,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火热实践中写下属于自己的“满分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