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是我最早接触的伟人书信集。其内容之详尽丰富,态度之恳切真诚,学养之深沉厚重,让当时年纪尚轻不谙世事的我大开眼界。他自出仕后,便长年离家,至晚年,他写给家人的书信统共起来有千余封。在他之前,曾氏家族五六百年来从未有人考取过功名进入过仕途,但,在他之后,曾氏家族却人才辈出,这与他对家人的殷殷要求和自己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分不开。
他作为家中长子,虽远在京师,却心系家中各位弟弟的学业。在一封家书里,他如是说,家中其他的事情我都不挂念,惟有弟弟们读书的情况一直放在心上,不知他们有进步没有?把最近新写的文字诗赋每人寄一二首来京给我看看吧。对于读书须专精方面,他又反复教诲兄弟们,若得学业的精谌,没有其他的办法,唯有专心专业一条路可走。古语常说“艺多不养身”,讲得就是不专业的后果。我们挖了很多的井却没有泉水可喝,也都是被做事不专业不专攻一门所害。其中因为第四个弟弟不安心在家塾过一边教书一边攻读的日子,想去外馆找清净,他在一封回信中严厉地说,如果要发奋自立的,则自己的家塾就可以读书,即使是荒郊野外、热闹集市也可以读书,背着干柴放牧着猪群,一样可以读书;若是不能发奋自立的人,则家塾不适合读书,即使清净之乡、神仙之境也都不适合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读到这段话时,我哑然笑了。我何尝不曾将一首“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本好过年”的打油诗作为自己拖延时间未认真读书的借口。他虽是在厉声质问四弟,其实也是在问自己,在问天下所有的读书人。
他的书信集中,内容涵盖广阔,如何读书,如何修身,如何为人,如何交友,如何处事,皆可从他的家书中找到答案,是真正的博大精深。我常常无法置信,这个曾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个完全实现了儒家所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的理想境界的大伽,竟然会在家信中,反复向家人要求,来信吧,请家里的老人各自分别叙述,各作一篇吧,越繁琐详尽越好。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那个遥远的当时,那个每一封信都要跋山涉水费时月余才能抵达的年代,他该是不曾想到,这些他对家人亲朋说的私房话,会有公诸天下的一日吧。因此,他每一次的落笔,都真诚质朴,发乎其心。他热衷功名事业,却也看到了风光背后的风险,不断地劝告兄弟要处处低调谨慎小心,不可过份恋慕虚荣;他身在发达兴旺顺境之中,便早已预料必有低谷险恶之地,所以他刻意求阙,从不追求圆满;他处处讲有恒,讲毅力,无论战事如何紧张,俗务如何繁忙,他天天坚持记日记,直至临终前一天;他说,靠做官发财最可耻,遗留金钱给子孙最为可恨;他一直提倡慎独,克己,并亲自恭行,他不断反思自己,靠每天的静坐,来评价自己一天的作为。他是族人的荣耀,是家人的依靠,更是世人学习的榜样。
他其实也是个普通人。家信里面还会记录很多的日常琐事,买鱼割肉,宴请宾客,生气受辱,凡此种种,他也不吝与家人分享,偶尔也会有些小抱怨,虽然很快,笔锋一转,又再自我检讨一番。就是如此的亲切态度,也才更得后人喜爱吧。众人心中会想,诺,此人的好,原来并非庙堂之上的神像,他原来也只是尘世里的一粒沙子,只不过经过自身的刻苦修炼,主动打磨,而具备了最接近珍珠的成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