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从一扇黑幽幽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在这教了60年。
一、三味书屋有两种解释比较妥切。
1、老先生叫寿怀鉴(1849一1930)字镜吾,清末秀才,极方正、质朴、博学,只教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不教试帖诗及八股文。
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
两边的对联是“至乐无声惟考悌,大羹有味是读书”。他的三味都是诗书之味用菜肴来比喻的。
2、第二种说法,寿先生的后人说他的:“三味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表明自己的心迹,乐为布衣,品菜根之香,感读书之乐。
我认为第二种较好,接地气。
二、先生是个严格的人。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提醒自己早用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一时轻松一天”,要抓住早晨的时间多诵读经典,“少年不知勤学早,老大徒伤空悲切”,早读书、早立才、方不辜负人生。
从此以后鲁迅就再不迟到,总是第一位到校读书的少年,从先生处取来书屋钥匙,打开门读书。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三、“拜孔子”、“拜先生“是尊重礼,尊重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古代经典要有敬畏之心。
有人说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师祖孔子,才能学好古经典。古文化中有精华,不然为什么会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今天的我们对中华典籍要好好学,不能丢了光荣传统和民族的瑰宝。
四、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有一种叫“怪哉”的虫,是怨气所化,用酒一浇便消失了,去问先生,先生黑着脸,怒色顿色说道:“不知道“。
有人说这是老师打压学生的好奇心,我认为不妥。“怪哉”本是没有的东西,便有人说有,也不是四书五经、诸之百家之中记载的,纯属旁门左道,极早遏制,是正理,不让自己的学生钻进歪门斜道的古字堆中寻乐方为正统执教,才不辜负了阳光少年的美好时光。
先生对他功课抓得很紧,“日间读书,习字,晚上对课”,“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的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再到了七言”。
老师从基本功抓起,习字练毛笔字,读书渐多,“对课”是基本功,从三言到七言的积累。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鲁迅积淀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写出“附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以我血荐轩辕”等名句名诗及优秀的文学形象狂人、阿Q……,这些都让我们过目难忘。
五、先生的学生大小不一,学业不同,但在同一个班级里教学,只能进行复式教学,各取所需。不像现在的班级授课制,全体学生进度一样。所以读书时各读各的,便有了人声鼎沸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九勿用”、“厥土下上上错”……互不侵犯,各自为阵,不亦乐乎。除经典之外,还能读小说,如《西游记》,老师也赞同,老师的要求相对宽松。
六、课间游戏。
在先生读书入迷沉醉时,学生们便溜进小园,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折蜡梅,那也是一种乐趣无穷的事。
有时甚至于把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而鲁迅最爱的是描绣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荊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一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可见他画画的成绩卓越。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爱玩并不影响智力,所以老师在一定时间就放学生出去玩会儿,换换环境。对学生的指甲游戏,鲁迅的描绣像读小说,老师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他开的是私塾,并不是现在的西洋学堂,没有美术和体育,学生课间玩,可以放松,描绣像是美术。
再者来说,一天到晚,只读书、习字、对课,天长日久也会心生厌恶,做其它的事情调节调节,换换脑筋,也能更好的学习精进。
七、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有品味的人。
(一)、表现在没设孔子牌位,用一幅古画代替,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时代,作为一个秀才、民主人士是很出色的,很有时代眼光,不拘泥于古典,不禁锢于封建,是很开明的一位先生。
鲁迅、周作人等能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宿儒做自己启蒙老师,是人生的幸事。
好师傅受益终身。有古典学识的积淀,才有鲁迅、周作人的文章闪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二)、读书如醉如痴。
先生在诵读好文章时的投入好醉人,给鲁迅留下了鲜活的形象:“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让40年后的鲁迅记忆犹新,想起来历历在目。“金叵萝,颠倒淋漓噫,千杯微醉荷……”,“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是诵读经典的形象,一个爱读书爱美文的老师,他读的是李克用打败方立,收回上党,置酒演奏《百年歌》中的一段。
先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风范,一个好读书乐读书的儒生。
这一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八、先生的房用竹门,小园里栽桂花种腊梅。
竹、梅是人生的一种品位,代表不屈的个性和凌然正气,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人活在世,活的是人品,讲的是气节,“品若梅花香在骨,气如翠竹节为神”,是对他最好的赞美。
多读经典,经典难懂,读懂不易,只有钻进它的骨头里去,才能吸取其精华。
2018年12月12日下午。
(文原创,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