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韦世人皆不陌生,《三国演义》曰其「逐虎过涧」,以致如今各类三国小说,每逢典韦出场必是猛虎开道。
然而正史载录并无典韦「逐虎过涧」的相关记录,据《三国志·典韦传》中载,“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即典韦在杀人之后直接投了军。
后曹操讨吕布于濮阳,双方僵持不下,曹操招募冲锋陷阵之勇士进而选中典韦,至此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引置左右。
陈志《典韦传》载典韦「形貌魁梧,旅力过人」,非常人所及……
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不同,典韦武器的重量,正史有明确记载「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又云「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可谓是天生神力。
《三国志集解》中潘眉曾评价其「雄武壮烈,不在辽、褚下」,亦是突出了典韦的勇武。换言之,典韦领兵作战之能,却是偏弱。曹操以识人见长,将典韦留在身侧便是明证。
《三国演义》添加「逐虎过涧」之情节,将典韦的勇武无限放大,却是为宛城典韦之死铺垫而已。
激起读者无限同情的同时,更是潜意识对曹操的淫乱生出无穷地厌恶,为「尊刘裔曹」的思想添枝加叶,利用典韦忠勇不屈反衬曹操的荒淫无道,使得故事更加感性与饱满。
然而典韦轻易战死宛城,却又与小说的无限勇武相矛盾。故不得不添加胡车儿盗戟之情节,以便自圆其说……
事实上,据陈志《典韦传》中载,“……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即典韦在整个战斗的过程中并未丢失手中武器。然典韦虽勇武,亦非「万人敌」。
典韦战死于宛城——张绣反叛。
据《三国志·张绣传》中云,“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其中「二子」即曹昂、曹安民。
依曹丕《典论》「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所述,安民确为曹操子侄。
但安民应是「字」而非「名」,陈志《武帝纪》中因不知其名,故称曹安民。曹操纳张济之寡妻应属于史实,但言是曹安民为曹操在其中穿针引线,则是与史无据。
《三国演义》将曹安民描绘成皮条客,无非是抹黑曹操的同时,亦在抹黑曹氏家族。故实际上,典韦之死与曹安民并无关系。
至于张绣为何会降而复叛,亦是众说纷纭……
《三国志·武帝纪》中云,“二年(197)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却是并未提及张绣「悔」之原因。实际上,除非客观环境发生转变,否则内心主观产生反悔情绪之可能微乎其微。
譬如《傅子》有言,“张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许是张绣「悔之复反」的可能之一。
但面对此类局面,张绣只需加强对于胡车儿的监控,抑或将胡车儿暂调离身侧等,方案数不胜数,完全无须如此极端,选择反叛。故《傅子》之观点亦不过是作者主观臆断而已。
又如陈志《张绣传》载曰,曹操「密有杀绣之计」,故张绣「悔之复反」。
但以当时之局势、曹操以密计诛杀张绣之举相当反常。又《张绣传》引注《吴书》有云,「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太祖信绣,皆听之。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
可见,曹操对待张绣并无戒备之心。假设曹操设有「密计」,岂会毫无防备。
而且曹操纳邹氏的时间点,亦是异常突兀,或许存在两种可能:
其一、张济虽死,但邹氏在军中颇具人心,故曹操纳之,旨在安抚军心。以致张绣倍感威胁,故而复反。其二、张绣为表忠心,主动将邹氏献上,以期降低曹操防备,从而暗渡陈仓。
换言之,张绣由始至终即是诈降……
《傅子》曾言,“诩南见刘表,表以客礼待之。诩曰:“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贾诩先是通过面见刘表,否定投靠荆州之可能。
但贾诩同样未曾选择曹操。毕竟建安二年(197)前后,局势尚未明朗。
此时选择曹操势必会与刘表兵戎相见,且以刘表的后勤底蕴,恐会持续不断。然徐州未定,兖州尚处在四战之地。曹操面对如此消耗,未必不会选择暂时性规避。
如此张绣归附之功,或将荡然无存。故此时归附,并非最佳时机。
反而阻击曹操、彰显实力,不但可在曹操心中增加筹码;更可从容审时度势,将利益最大化,故在贾诩心中一套完整计划由此应运而生……
据陈志《刘表传》载,张济在南攻穰县时中流矢而死,刘表「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张绣所接管军队,却是张济军的剩余部分而已。
贾诩虽是早在初入宛城,便是定下联合刘表的战略。
但是参史载,张绣与曹操的首度交锋之中,刘表或许会提供物质保障,却并未参与其中。推测应是「与刘表连和」的一次考验。然而张绣的实力并不足以与曹操正面抗衡,故以诈降之计偷袭不失为最佳选择。
在此之后,绣、表联军只需正面抵住曹操的「疯狂报复」即可。
建安二年(197)宛城首战失利后,同年十一月,曹操再度兵指宛城。《武帝纪》载:“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
即曹操二战宛城,虽占湖阳、下舞阴,据南阳半壁,却依旧与绣、表保持对峙状态。
至建安三年(198)三月,曹操三战与张绣于穰城交锋,参陈志《荀攸传》中载,“曹操不从荀攸之言,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换言之,曹操三战皆未拿下南阳之地。
一切皆在贾诩预料之中,曹操面对久攻不下之宛城,唯有暂时转换战略,而转战于徐州之地。至此贾诩之谋划,完美收官。
至官渡战前夕,袁术已死、徐州亦平,曹操此时仅余下宛城之顾,正是投奔曹操千载难逢之机……
毕竟此举对曹操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史载张绣拜任扬武将军,更是与曹操结了儿女亲家。贾诩则是「表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可谓平步青云,至此无忧矣。贾诩筹策之能可见一斑。但亦可以说,典韦是间接死于贾诩之谋。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曹昂战死,不知是否天命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