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你不得不服的情况,那就是,你的上级或者老板,其写作水平并不比你的高,但是他能指出你的文章的问题,并且经他修改的文章在内容上更有说服力,更切中要害,更有可读性。
一伟人曾说写文章是要解决问题的。他的文章也都是具有理论指导的作用,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写的,也都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指出了文艺作品思想性是第一位的,艺术性是第二位的,也就解决了熟轻熟重的问题,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他的《矛盾论》阐明了予盾是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一直存在的。让人们懂得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应客观面对予盾,和如何去正确解决予盾。比如,拿现在的工作来说,在一个公司你与某些同事之间有予盾,或者你看不惯一些人的溜须拍马和领导的昏庸,于是就想跳槽,但是到了其他地方,这些问题还是会存在。当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可能就不会因这些事轻易作出冲动的决定。他在文中还举例指出,“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说明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予盾论》指出事物每一种予盾的两方面互为前提,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钱学森还说如果他再早几年读到《予盾论》,自己的成就可能更大。
邓公在上世纪50年代负责西南地区工作时,于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高屋建瓴,站得高,看得全面,具有指导意义,这是他新闻理论的奠基作,读了让人大受启发。他说“写文章也不是很困难,主要是要意思好。领导同志具备这个条件:了解情况比较多,看问题比较全面、正确。”这就说到了重点,说到了根本,就是当领导的看问题比较全面、正确,所以能在文章的意思上抓到重点。如果再加上能把语句写得通顺,能把意思准确表达出来,让别人看得明白,自然就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一个公司的老板,他的目的、目标明确,对于公司的宣传,他知道哪里轻哪里重,所以对于相关文章,他能直指要害,突出重点。例如,单位一个大型活动的新闻稿,负责宣传的写得怎么样,合不合格,老板看了做出的评判往往是中肯的,搞宣传的工作人员一定会心服口服。
也常见新闻出版机构组织学习有关领导关于宣传方面的讲话。谁最专业?当然是搞新闻出版的。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讲话?有工作方面的需要,主要的还是上文提到的,领导站得高,有全局眼光,对问题看得更全、更深、更透,对于今后的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常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他的品质,在他的文章中也会透露出蛛丝马迹。比如散文大家孙梨,他的文章,语言清新,但当你把他的散文读得多了,就会体会到清新中透出的一丝“怀才不遇”和清高。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人指出“你文章写不好,是境界不高”,我深以为然。〔文/罗名旨 作者为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