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大女儿和文溪是同学,朋友向我吐槽,他的女儿一直抱怨,说她偏向弟弟,甚至直接问她“妈妈,我和弟弟你更爱谁?”
朋友很吃惊,对女儿认真的说:“你和弟弟妈妈肯定都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同,你大了,所以妈妈管的更多的是学习,弟弟还小,平时生活照顾的会多些。”
但她的女儿不以为然,然后肯定的说“如果哪天他和弟弟只能爱一个时,你肯定选择弟弟!”看着小家伙愤愤不平、肯定无疑的样子,朋友觉得很无语。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许多二胎家庭除了应付突然增大的开支,恐怕最头疼的就是在付出双倍的精力照顾两个孩子之余,还要再多出一份精力去考虑如何处理孩子的“争宠”,平衡对两个宝贝的爱和关注了。
01
争宠是孩子爱的表达,是不安的信号
所以,孩子所以“争宠”,真实的原因更多的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寻求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争宠是孩子的天性,8个月的宝宝就能感受爱和满足,到1岁半左右就开始出现对爱的渴求及嫉妒的情绪。弟弟或妹妹的出现,本身会让大宝觉得自己的爱受到了剥夺,如果父母再把注意力都放在二宝身上,甚至要求大宝处处让着二宝,就会让大宝因为缺乏安全感和嫉妒心,继而出现攻击弟妹,或模仿弟弟妹妹行为以引起父母关爱,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影响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偏爱的父母。弟弟刚出生时,爷爷就说弟弟名字要好好取,不能再像李玩的那样随便。
同样是孩子,有次李玩因为急于找和她相依为命的小狗爱因斯坦,不小心推了爷爷一下,爸爸对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毒打,还不顾她的苦苦哀求,把狗卖了,而弟弟因为淘气打伤了奶奶,李玩想让弟弟给奶奶道歉,爸爸却护着弟弟,责怪李玩,弟弟小,不懂啥。结果是,弟弟越来越顽劣,而李玩则变得越来越沉默。
另外一个残酷的案例,父母生了两个儿子,自从老二出生后。哥哥的地位就不保了,妈妈经常打骂老大,导致老大性格孤僻,从小觉得老二把爸妈的爱抢走。后来到了结婚年龄,老二找到对象结婚了,而老大未婚,家里盖的楼老二先结婚用了。这时老大的心理更扭曲了。对老二起了杀心。最终酿成悲剧。
可正如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所说:
“人人都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说: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爱都应该是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并不会因为他们的表现没有达标,就减弱甚至消失。
02
关注老大,其实也在帮助老二成长。
雨果曾说:“偏见是盗贼。”
偏爱,偷走的是父母的公心。
获得偏爱的那个,沉浸在父母偏见的爱中,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彼得潘。
而不被偏爱的那个,则偏于一隅,承受被忽略与遗忘的痛。
被偏爱,并不是福祉。
相反,对兄弟姐妹的任一方来说,偏爱都是一种杀伤。
如果上面的两个儿子,妈妈更多关注老大,就不会有如此结果,其实也是在帮助老二。
孙俪的育儿智慧,知道老大是老二的榜样,带动着老二的成长,因此,很注意老大的感受,小花出生时,就给老大做心理铺垫。然后,生活中处处给老大面子。结果等等和花花处的特别好。
刘国梁的两个孩子,一个球打的好,一个球打的不好,但刘国梁在赞刘国梁的两个孩子,但刘国梁在赞扬大宝的同时,也关注二宝的心理感受。
《时代》周刊高级编辑杰弗里•克鲁杰说过: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而偏爱在中国家庭,是见怪不怪的现象。
03
面对孩子争执,适度放手
对现代家庭而言,正是因为看过前辈人太多因为偏爱导致的不幸,“公平”成为了一种多子女家庭的正确衡量标准。无论是已经有二胎的家庭,还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无一不强调对待孩子的“公平”。
二孩家庭里,孩子之间吵架打架很正常。家长不要过于紧张或生气,应该注重孩子之间的和解,教会孩子如何和平相处,如何包容对方,而不是马上去责备批评任何一个孩子。不要所有的过错都归于某一个孩子身上,也不要在一个孩子面前经常不要所有的过错都归于某一个孩子身上,也不要在一个孩子面前经常批评打骂另一个孩子,更不要随便拿两个孩子作对比,这会让孩子感觉心理失衡。
平时要教会孩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包容胜过绝对公平。
发掘和尊重孩子的独一无二,他就会感到独一无二。
这就是我们唯一重要的事情,也是孩子对父母唯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