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学期的早自习开始,从预备到上课的十分钟就是我们班共同读一篇文章的时间。内容就是我们语文同步教材的阅读。说实话,刚开始同学们读的兴致并不高。每天的5点45分左右,我都会准时的出现在教室的门口。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的是同学们有的趴在桌子上在补觉,有的在与同桌交流,有的在奋笔疾书完成前一天的作业,有的目光发呆…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心里十分的生气,本想长篇大论的把他们教育一番,可是仔细一想这样做又有什么样的意思呢?除了打消同学们的积极性以外,我想不出它还有什么积极的东西。我夸奖了同学们能够早起,回到教室就是一种好的习惯,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让时间变得有效率,我们的早起就有了特殊的意义。通过我们的阅读为我们班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后来的同学树立了学习榜样。接下来同学们便开始按照我的要求读第几课的内容,读书的声音有细如蚊蝇到响如铜钟,时间在一分一分的流逝着,声音又渐渐地低了下来,最后又回归到一片沉寂。距离上课的铃声还没有响起,同学们又重新陷入到了迷迷糊糊之中。我又通过提问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你认为哪个语句写得比较好说出你的理解?…沉默,一个又一个沉默,接连提问了好几个同学都是这样,我的心一片冰凉.我不禁思考: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呢?通过读书学生要学会什么呢?读到新教育这本书时,它使我恍然大悟。
一个人的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也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在新教育看来,阅读是一种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学校的氛围,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是很失败的。
回顾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教师课堂上激情满怀的讲演,底下是学生们的昏昏沉沉和无精打采。作业本上的红叉醒目而惹眼,我们说到这道题已经讲过了N多遍还是错题不断,望着考试成绩册上一排排不及格的数字,我们是狮子吼式愤怒的责怪……痛定思痛,从新教育的学习中我明白过来:我们的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孩子,面向孩子的一切。通过阅读,我们要教会孩子阅读,让孩子拥有阅读的能力,他便会通过与书本的对话拥有积极地人生观;他会通过阅读到的正能量的内容,去不断修正自己对人生和世界态度的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养成积极向上的高尚人格。
现在的早读课,有的同学们已能自觉的朗读文本,有的同学能在书上随时写上自己批注,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看着同学们的变化,我由衷的高兴。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教会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我们的教育便不会充满功利化和短暂化。让一缕书香,温暖我们的心灵,幸福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