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接纳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在阿德勒看来,自我接纳指的是,假如我做不到,那么我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我自己,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接受现实的我,对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在今天的头条中,一位互相关注的友友说起目前供职学校生源质量问题,由此引起我的联想。在近年的新闻中,对于学生的负面报道大多关于学习压力大,普通存在厌学情绪等频频见诸媒体,引得社会广泛关注。

媒体上用密集篇幅报道除了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减轻课外作业、减少主课增加副课外,鲜有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厌学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是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他们正值高速发展的时代,与七八十年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天壤之别。

社会变革引发的是全方位的变化。社会结构、受教育群体、家庭、人等等......每天都发生着细微且巨大的变化。所以再用之前的眼光看待如今的学生,就是刻舟求剑了。

首先,家庭结构。目前的家庭组成相较于七八十年代,变化很大。比如,社会化进度加快导致需要的人力增加,从而衍生出“留守儿童”这个名词,每次听到或看到这个词都感觉很心酸,但这就是社会化进程的一个结果。虽然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留守儿童,因为双亲或一方不在身边,势必影响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精神养料,这也是间接影响一个人自我接纳、自我肯定的重要因素。

其次,教育结构。如今学校要求建立家长群,方便管理和学习这本身毋庸置疑。但尴尬的是,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好像没有被考虑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因为心理上的落差从而产生自己和其他学生不同的想法,影响学习积极性,从而中断学业,甚至导致辍学。

张桂梅老师拼命想让大山中不被家庭重视的女孩考上大学,不光是想让他们改变命运,也是想让他们改变社会对于教育的看法,重新审视教育对于社会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项壮举,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再次,社会期许。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被期待中,可是否去满足这个期待要看我们对于这个期待的看法。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成为CEO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之所以压力大,大部分原因是社会对他们的期许过高,他们的自我肯定能力又太弱。

不想满足他人期待,那么首先就要自我接纳。今天抖音上有位老师的讲话让我感动不已。他通过教学生一首诗,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接纳自己,肯定自己,他的赏识教育看得我热泪盈眶。

所以,教育除了要筛选出栋梁之才,但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最好的教育首先是让他们学会自我接纳,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长处,而不是一味地揪着片面的、小概率问题不放手。

如果不能人人都上名校,那么做一个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拥有健康心理的普通人也是很好的选择。

回到最初讨论的生源质量和厌学问题,其实就是未重视教育心理学及相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社会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被淘汰的半成品,即使到了名校,如果幼年时期的教育不是以人为主,而是唯分数论,那么成批量的“半成品”将会让社会产生更多的马太效应。

需要反思的是学生就像花园里的花朵,每一棵都不相同,如果能教会他们欣赏自己的独特的美,那么就能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即使去不了名校,社会上多了一个自信勇敢的人,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幸运。

不可忽视教育在人之初的力量。

我是挹洗俏月,祝您晚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