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日暖扬
有书公众号里每篇文章都写得有特色、有感染,有后劲。其中头条的文章更是牵动着读者沉睡的神经,能把读者尘封在某一角落的的心火来点燃,照亮读者整个倦怠麻痹的心灵。
那么有书头条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我细读了几篇有书头条首推的文章。还真的发现它们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01// 特色——激发情感
有书首推的每篇文章让我读后第一感觉就是情感被激发得急需渲泄,想要去为作者的观点去宣讲传播一番,好让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样警醒受益。
就拿昨天有书首推作者素手纤云的《长相年轻是因为善良》来说,文章给我带来的第一感受就是——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一些既定的事情和状况把自已弄得不是堪入目,失了方寸、失了仪容。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平和坦然面对,生活赐与我们的回报反而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
文中以几个方面来阐述美会因为时间而流逝而内心的纯与善却可以长存。
首先作者从中年妇女最热衷的美容养颜引出相由心生。的确即使最漂亮的容颜也经不起岁月的磨砺,最终走向衰老这一自然规律。过度追求外在的容貌,没有一颗善良豁达的灵魂,只能是徒有其表,不能久存大美。
其次文中引用邓文迪容貌的前后变化进一步论述相由心生。通过讲述邓文迪苛刻待人容生狰狞,到调换心境而容光焕发的前后反差,很好地论证了相貌取决于心态。
接着又揭秘巩俐“东方女神”美丽不老的神话,是因为巩俐拥有最难得的接地气的善良和谦卑。从而进一步凸现纯善的净化作用。
最后,文章作者调换视角从正面来烘托长相年轻是因为善良。告诉读者要想拥有平和的心境和雍容的相貌必须得克制,自律,学会断舍离,不受干扰又不逃避放弃,坦然从容方能自在。
02//感染——抚慰心灵
有书首推的头条给我的第二感觉是——这些文章的立意紧接扣读者大众人地精神需要求,为读者大众提供了渲泄共鸣的渠道和导向。
在今天的有书头条《父母最寒心的是子女一边依赖一边嫌弃》里面作者长相忆发出的感慨别再让父母越年迈越无助,越付出越心寒,正是现今社会上一层父母的凄凉和无奈。
今天的子女正是咋天的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子女的不体谅,不感恩,是他们从小被给予惯了,不知应该要回报给予。而我们的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只知道把他们培养成各种被保护,被接收的角色,又怎么能奢望子女长大后有奉献精神。
这篇文章可以说批露了年长父母和成年的子女相处关系状态的普遍现象,也是这一层父母的心头疼。文中的王阿姨是很多同龄阿姨们的缩影,作者从几个方面剖析了这一问题的根本。
首先从父母对子的成全和牺性入手,讲述王阿姨不忍女儿辛苦放弃难道悠闲的老年生活,主动承诺担女儿小家的的饮食起居和怀孕的女儿。
从这一点来看王阿姨看似爱女儿,是在帮女儿,但她并没有真正做到断舍离,所以后来所有招致的烦恼也就是自找的。
其次,作者从王阿姨在外孙出生后被女儿各种责怪和嫌弃引出现在子女不体晾、不感恩的普遍现象。以及子女稍有歉意有求父母时,父母就会被被依赖所打动,继续边抱怨子女不感恩,边无条件帮助子女。
文中的王阿姨正是受不了女儿的各种指责抱怨,放手不管了,让女儿自己按照她觉得对的去照顾她的孩子。但王阿姨的女儿由无法物色聘请到比母亲更廉价更贴心的保姆,才认识到母亲的作用来,又来道歉求援。而王阿姨见女儿女婿全来向她道歉并请求她帮助时,她一心软又回去了。
父母的最终总是妥协的一方,正是这些无条件的妥协为子女提供了永无止境的压榨机会。
最后作者由现在年轻一代子女起步的高平台,来反证大部分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巨大牺性和奉献。希望敲响子女们尊从孝道的警钟。
孝道由古致今传倡几千年,为什么现如今反而落没了呢?因为正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把下一代看得比上一代重要,称之为人之本能“鼻涕水住下流”。上一代倾其所有供养下一代无怨无悔地无私奉献,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而上一代对自己的上一代却经常视而不见,曰“父母也是做父母的应该体谅我才是”,所以才使得下一代记不住上一代成常理,如此一循环,自然也就失去了孝之根本——百善孝为先了。
03//后劲——启迪思考
有书首推头条读完给我的第三感觉是能让人深切地陷入思考。思考作者的文章的立意是什么,阐明了什么的主题,表达了什样的观点,描绘了什么样的现象,作者要启发读者大众一种什么的思考。
就拿前天有书头条《最不该原谅的是孩子》这篇文章来说吧。作者通过一些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来推理出造成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最直接责任人是孩子的家长的结论。值得我们所有的家长深思和引以为诫。
文章的作者国馆首先以一则新闻报道:一男孩不问自取上班途中的程小姐手中的蛋卷,而就在身边的父母不但不加制止反而鼓励孩子吃完再去要。抛出部分父母以孩子还是孩子为借口放任,纵容,唆使孩子进行一些错误的不良行为的观点,引出“孩子还是孩子”是父母最不要脸的借口。
接着作者又举例《广州日报》上的新闻——广州白云某小学学生课当起立时,一男学生恶作剧将一支油性笔笔尖朝上倒立在女同学的椅子上,正好刺中坐下来的毫无防范的女同学,瞬间,笔尖戳破右侧大腿,顺力直插会阴部,惨叫的女同学第一时间内将笔拔出,衣服、笔上都是鲜血,但笔尖仍留在其体内。
女孩父母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到医院,由于笔尖细小位置难确定,几番手术医生才将变成V型的笔尖从女孩体内取出。女孩因男同学的恶作剧受尽痛苦,而男孩的家长不但为男孩请假定惊,还以男孩还是个孩子为借口推卸责任给校方,甚至为几千块的医药费讨价还价真是令人极为愤怒。
通过这则新闻作者向读者道出——如果说,男孩的做法多少带有点无知无畏的话,那么男孩家长的做法简直是不可饶恕。熊孩子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熊孩子背后那些自以为是的熊家长以及那些以“还是孩子”为借口的溺爱、逃避与跋扈。
为了更有力地证明熊孩子是熊家长的“杰作”,作者又为读者举引了大批令人痛心的孩子犯案实例。
比如2013年,广西一名12岁女孩,因不满同学长得比自己漂亮,将其约至家中,用板凳将同学砸晕后,再用菜刀、啤酒瓶、剪刀等将其杀害,然后分尸装进塑料袋。
再比如英国,甚至出现了年仅10岁的杀人犯,1993年,2名10岁男孩逃课至某商场,先是偷糖果,然后用糖果诱拐了一名2岁男婴。孩将男婴带到铁轨附近,先是向其泼洒颜料,接着用砖头、铁棍敲打其头部,折磨致死,再将尸体抛到铁轨之上,火车迅速将其碾成两段。法医检验其尸体时发现,男婴的身上共有42处伤疤,生殖器有被性侵迹象。
……等等一些骇人听闻的小孩子大孩子们无所顾忌地所犯下的罪孽。
通过这些实例总结出——孩子犯错,一定要受到惩罚,让他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哪怕他是孩子。父母不懂得教育孩子,社会定会狠狠地教育他。父母一味以爱的名义无条件满是孩子的需求只会让孩子成为全能的自恋者,以为全世界人必须以他为中心,认为他永远是个孩子不用思考行为后果,更不用承担后果责任。“还是个孩子”最终会成为孩子的“绞命索”害死孩子。
后来作者分析得出孩子频繁犯罪犯法的原因——孩子犯法的成本低,来自两方面,一是社会:当然,更多的则来自父母:家长舍不得管,社会不敢管,已经成了中国教育的悲哀,而所谓的快乐教育也演变成了放纵教育、随性教育,只要孩子高兴一切都行的教育。
最后作者总结出怎样避免熊孩子的方法—— 一从沟通方面,让孩子明的自己哪些行为习惯会受到惩罚,反过而让孩子自动归避某些不良行为。二从执行方面,让孩子犯错的第一时间加以惩处,不要拖延和追加惩罚。三从前后一致方面,提醒家长孩子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家长处罚力度要前后一致,父女意见要保持统一,让孩子对错误有一个明显的标准认识。四是以守住底线方面,让孩子认识怎样的行为称为不良的行为会得到惩罚,同时让父母明白不能因发泄情绪而任意处罚孩子。
有特色、有感染,有后劲是有书头条给我最大的感受,也是可以说是有书头条文章的几个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