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的《杜英诺悲歌》晦涩,如迷雾一般笼罩着诗意,幸而有译者李魁贤先生的解读。整组诗仿佛写下的是思绪的片段,思维的断章,然而实则它们的含义是连贯一致的。如果不知里尔克的生平,不知他写下这一组悲歌的背景,诗就成了具有美学意义的达芬奇密码。
在本书前言,译者李魁贤先生介绍了这组诗传奇和具有诗意的由来:
1912年1月下旬,有一天,里尔克走出了杜英诺城堡,到附近的海滨散步。他一边散步一边思索着如何回复一封烦人的信。这时,突然在头顶上呼啸而过的大风中,好似听到了一种声音,他就把随身携带的本子取出,记录下来:谁,倘若我叫喊,可以从天使的序列中听见我?
返回城堡后,在自己的房间里,把回信拟就。当晚,就完成了第一悲歌,21日呈送给塔席斯侯爵夫人。1月底和2月初,里尔克又完成了第二悲歌。并写了第三、第六、第九以及第十悲歌的开头部分,和其中的一些片段。
整组杜英诺悲歌一共十首,从1912年1月下旬的一次偶然的灵感迸发,到最后1922年全组诗杀青,历时近十年。这并非写作史诗,但要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保持那种灵感,若断若离,却又最终靠着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天赋,在孤独、悲怆和安宁中保存最初的诗意刺激,真可以说是诗歌的奇迹了。
李魁贤先生是瑞士“里尔克学会”会员,专门从事对里尔克诗歌的研究。因此他的解读或可部分传达里尔克诗歌本意。但这种解读又必然带有解读者的烙印,是自己内心的再一次转译,再加上文本从德文到中文的转译,里尔克的诗或许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面貌。——诗是不可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