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讲到苏联的势力范围,讲到东欧,有一个欧洲国家不能不提及——德国。二战期间,德国是轴心国的核心成员,反法西斯联盟将其视为头号敌人,战后,大国们却在这里进行新一轮的博弈。战后几十年,德国的命运在今天看来仍令人唏嘘不已。下面,我们先谈一下德国的分裂问题。
德国战败后,在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着多种方案,同时在时间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方案也曾经相继登场。在这场处置德国的历史谈判中,苏联、美国和英国是最具话语权的。但不幸的是,这几个国家都本着各自的打算,从而使本不复杂的德国处置问题变得愈益复杂,最终竟然演变成两大阵营的较量战场。
两大阵营的较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提出各自的分割计划。
英国最先于1941年提出分割德国的设想,希望战后将德国分为几个小国家,以防德国第二次东山再起。美国,苏联在这个问题上都表示赞同分割,但在具体边界划分问题上存在分歧。1945年2月,三巨头原则上达成了分割德国的协议,成立分割委员会,准备开始分割事宜。
第二阶段是实行分区占领。
还没等分割委员会开展活动,苏美英三大国却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早先的主意。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认为有必要将德国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下来,丘吉尔也表示不愿意分割德国。斯大林则表示既不想分割德国,也不想消灭德国。可以看出三个国家处于不同的目的都不想分裂德国,都希望保留一个完整的德国。英美一致认为,分割德国不如利用德国的地理位置来遏制东边日益强大的苏联。因此,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苏美英三国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用分区占领来取代分割计划。德国被分为四个区,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北区英国占领,西区法国占领,西南区美国占领。作为首都的柏林,虽然位于苏占区,但是也分成四份,四个国家各分一分进行管理。波茨坦会议还决定成立由四个国家组成的盟国管制委员会,处理德国的主要问题。德国和柏林就像块蛋糕,就这样被四个国家分割占领完毕。分区占领并不是德国的最终归宿,事情并没有结束,“好戏”还在后头。
1946年召开的巴黎外长会议上,法国外长皮杜尔提出,德国解决了西边的边界问题后,应该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主张德国要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苏联想要参与鲁尔工业区的管理,遭到英法美的拒绝。英法美想要参与东区的经济管理,也遭到了苏联的拒绝。苏联想要按照自己的条件建立一个苏化的德国,英美法则希望建立一个摆脱苏联的去共产主义的德国。双方分歧巨大,相互不妥协。
第三阶段是分庭抗礼。
在“冷战”开始后,苏联与西方国家在德国问题上越来来越无法达成一致。“英美法三国宁要半个完整的德国,也不要完整德国的一半”①1948年,德国西部三分归一。之后,美英法三国邀请部分西欧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通过了《伦敦议定书》,议定书涉及在西区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和建立德国国家制度的问题。之后,西区宣布单独实行货币改革,用新马克取代帝国马克。苏联对此反应激烈,明确指出英美法的行动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上的企图。为表明自己的立场,在伦敦六国会议期间,苏联对西占区去和柏林实行了十天的交通管制。并且,苏联还效仿西区,在东区也实行货币改革。
东西方都按照自己的方针进行着行动,水火不相容。1949年5月8日,具有宪法性质的《基本法》在西区出台,23日生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称联邦德国或西德)首先诞生。同月,东区实行普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宪法草案。10月7日,德国人民委员会宣布自己自己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宪法生效,德意志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
至此,德国政治上完全分裂。
参考文献:
①孔寒冰著:《东欧史》,第273页。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