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人,美女,在上海开了一家特色料理店,那家店的招牌叫“灵魂猪油饭”。
我没去尝试过,但据说追捧者甚多,经常订不到位置。
试想,一个穿跟鞋做直播,走遍欧美,尝过无数米其林餐厅,每天保持马甲线的窈窕淑女,却热衷于研发猪油渣拌饭,我觉得这实在是颇有风情的一家事情。
冬天走到三九,上海的气温总算有了寒冬的感觉。
下了班去买菜的时候,我一时兴起买了两三斤五花肉。
在寒风料峭里拿回家。
妈妈在厨房里一顿忙活,将肥肉分割下来,切成小块儿,用小火慢慢熬出一碗猪油渣。
我和小孩在客厅玩。
在黄昏里,闻着厨房飘来猪油那种醇厚、直接、生猛但或许不那么健康的脂肪香味,饥肠辘辘。
这碗猪油渣,被小孩霸占在手里,不肯给我多吃几口。
这种最原始的馋,或许来自于我的基因。
我的小时候,物质并不充裕,只有在过节或特殊的日子才有猪肉可以敞开吃。
我和弟弟最喜欢的就是猪油渣。
地处中原的人没有腌制猪肉的习惯,凡是猪肉,往往是吃新鲜。
油渣是可以保存的那点荤腥。
那一大块肥猪肉,父亲要切很久,才能把它变成小块。
因为都是土养的猪,肥肉部分比现在市场上看到的要厚的多,油渣也更可口。
熬猪油,需要小火。中间加少少的水。
这是母亲才能掌握的诀窍,我现在还不会。
油渣出锅往往有大半脸盆,趁热撒盐,颠簸几次,就可以盛一些给我们吃了。
我们各自有了半碗油渣,晚饭都可以省略了。
焦黄的油渣,带着脆和香,还有突然而来的热油爆浆。
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真是绝妙的美味。
这些记忆牢固地留在大脑里,每到冬天就能不自觉地想起这样一幅场景。
在我们还拖着鼻涕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我们看着院子外的山,西边的夕阳,身边有一群准备进笼子的鸡。
风从西北方向吹来,可能会带来雪的颗粒。
门前的竹林沙沙作响。
四周一片安静。
我们默默地享受这猪油渣,感觉单调的世界无比美好。
我一直以为只有小时候经历过物质欠缺的孩子有这样的偏好。
直到后来,遇到我一个同事。
她有富裕的家境,自小在蜜罐里泡大。
他们的餐桌上更多的是新鲜捕捞的海味。
无意的一次交谈中,她告诉我,最美妙的早饭就是猪油渣汤面。
她的冰箱里常年有一碗自己熬制的猪油混合油渣,清晨来一碗清汤面加一大勺油渣,觉得这早饭才可以给一百分。
我不由感叹她的好胃口。
除了空口吃油渣,油渣拌饭,油渣汤面,还有油渣包子。
我曾经有过一段青春的恋情,至今想来,印象最深的却是男友的妈妈做的包子。
包子很简单,萝卜丝,粉丝加上剁碎的油渣。
经过这位阿姨的手,普通的材料变得无比美味。
这成了当时的我无比留恋他们家的理由。
现在好后悔没有和他的妈妈学习如何做出美味的油渣包子。
不过,我也可以趁现在跟我的妈妈好好学习如何熬出恰当好处的一百分油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