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集中时间听聘用的特岗教师的汇报课,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不知道该如何作出评点和引导,以激活课堂,发展学生。
一堂好课,师生、生生之间必然有精当而凝炼的课堂教学评价与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上,精准而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能够自然地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这当中,教师要能够很好地钻研并吃透教材,游刃有余地驾驭并处理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深思熟虑地预见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多样的评价方案,这样才会胸有成竹。
评价需要精心预设,预设是为了高质量的生成。但并不是预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在遇到偶发事件时,教师要有高水平的教学机智,能迅速洞察学生的反应,对反馈的信息作出瞬间的判断,做出正确而合理的评价与处理。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应急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预见的过程,是一个可能产生许多非预期结果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机智直接影响着评价的质量、所生成新资源的质量。
好的课堂,学生的反馈信息会不断地涌现,其中不乏鲜活而有价值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有着高度的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抓住其内核进行评价。评价要源于学生的信息,又高于学生的信息,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评价共同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应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自由地交流、耐心地协商,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融入到评价中来。教师应通过设陷阱、留悬念、摆误区,抓似是而非的认知分歧点、容易混淆的易错点,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组织学生互评、交流、辩论,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达到排除谬误、明辨是非的目的,让学生在评价中形成对问题和观点的领悟力、批判力和发现力,在评价中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已形成的观念进行重组,高质量的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才会让评价的视角更为宽广。但在评价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能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引导评价顺利进行。课堂上,应该是教师承接转折、小结、升华性的评价,教师责无旁贷。在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点思路、说方法、炼思想,能把整节课盘活。
评价也要因人而异,不应用一把尺子,学生的个性不同,思维背景也不同,构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案也就不同。
评价的内容应多维,除了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之外,更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表现、学习态度、意志品质、个性气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人际关系和礼仪等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凡是关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都在课堂评价的范围之内。
评价可以是激励型的,即教师采取适当的、积极的评价或反馈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肯定和欣赏,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继续进步、发展的渴望;可以是包容型的,即教师尽可能包容学生尝试性错误或某些不正确的回答,以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以及求新求异的精神和思维方式;可以是推进型的,即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见解不尽完美、不够完善时,教师在做了一定程度肯定性评价后,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究性的评价;可以是挑战型的,即对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竞争状态下思考、探讨,并且不断给予评价,促进竞争,以获得更完美的解决方法。
评价是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教师评价需要真诚,用心去关注,用情去体验,用恰当的方法去表达。教师在评价时,应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从语气、表情、态度等方面调控自己,充满宽容、亲切、趣味、博识,让学生在信任和自信中起步、进步和发展。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评价中,自然地流露出教师真情的评价更能使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启迪着学生的心智。
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所以,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指出,有益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教师应该运用建构性的语言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建议,而这种建议一次只能集中于对学生一个学习点的改进上。
人应该是在不断地激励和鞭策下获得内驱力而发展的。课堂评价是也。(18.9.26《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