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徐志摩和林徽因相遇了。伦敦的空气中,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当时,林徽因在伦敦的一家女子学校读书。兼学中西,在音乐、绘画、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正是最好的年华。
有人说林徽因是盛开在俗世中的一朵青莲,不蔓不枝。
有人说她是满树的桂花,有暗香浮动。
我们的诗人徐志摩,在孤独的英国,终于找到了知己。
“我愿在茫茫人海中,
寻找我唯一的性灵,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林徽因嘴角的笑容,她浅浅的酒窝,成了徐志摩眼中最美的风景。
远离故土的林徽因,在英国的雨中,想念江南的芭蕉。这不间断的雨,拍打在高高的房顶上,收容了少女的彷徨与愁绪。
英俊儒雅的徐志摩,带着爱神的箭。刺穿了少女的心,走进了林徽因的生活。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喝咖啡,一起谈论着天上和人间。
在天气好的日子里,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桥上漫步,躺在如茵的草坪上,看着天上的云,听枝头的鸟,啾啾地歌唱。
在康河的柔波里,他们划着小船儿,寻找着夏夜的梦。
星空灿烂,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他们恋爱了。
徐志摩整个地坠入爱河。他的身心与灵魂,全部交给了林徽因。
他甚至为了自由地追求林徽因,抛弃了怀孕的妻子,成为民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林徽因陷入了纠结中。说不清是喜悦还是忧愁。
徐志摩在外人看来,是天字号的渣男,但却是她的贴心人。
可是,作为一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女性,又怎么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拆散别人的婚姻呢?
自由恋爱是对的,追求爱情也是对的。但是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她又有什么错呢?
林徽因想了很久。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性。她和父亲回国了,没有和徐志摩告别。
后人看来,总是赞扬林徽因的理智。
但林徽因为什么这么理智呢?要知道我们16岁的时候,正是为爱不顾一切的年纪。
这就不得不提到林徽因的童年。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
杭州西子湖的风流给她注入了灵魂。
但是因为她的母亲生下的孩子中,只有林徽因一个女子活了下来。在当时的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又娶了一房姨太太。
林徽因和她的母亲坐住在破旧的后院里,她的父亲和姨太太一家子住在前面的新房子里。
林徽因的童年,父爱是缺失的,平时又要看姨娘的颜色,还要面对易怒的母亲。
这也养成了她敏感的性格。
所以当徐志摩抛家弃子,狂热地追求她时,她害怕了。
徐志摩的感情就像天上的云一样飘忽不定。
她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张幼仪。
所以我认为林徽因拒绝徐志摩,除了道德和责任以外,童年的成长经历也是重要的一点。
林徽因走了。徐志摩在康桥的柔波里,想看到爱人的倒影。
新月诉说着离愁,秋风浮动着伤情。
徐志摩只能无奈的感叹。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段凄美的康桥绝恋,就这样告一段落。
林徽因像精灵一样,进入徐志摩的生活。
又像风一样,离开了志摩爱的世界。
但是徐志摩并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一生追随着林徽因。
下回再讲徐志摩和林徽因这段绝世感情的下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