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前,大家的工作都是集体分配。那时候,工作还没有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务农的一样干农活,在工厂的工人,一样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家基本上都是安安心心的干自己的工作,一切听从组织的领导和安排。
那时候强调的是本分,干好本职工作,有的人一份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结合计划经济的政策,陆续的放开了市场活动,有些人愿意多干的,只要努力干,只要用心干,就能获得比其他人较多的收入。于是,人们的积极性高涨,涌现出一大批的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发家致富的人。
那时候强调的是奋斗,谁付出多,谁就收获多,勤劳致富是社会的号召。
随着时间轴的推移,市场经济日益活跃,陆续的出现了一些投机倒把者,并且有一部分人发了横财。于是人们急红了眼,纷纷效仿。然后,社会上的工作也进一步出现了高低贵贱的评价,很多人认为工作环境好、不苦不累但是高薪的工作,才是体面的工作,才是首选的工作。于是,人们选择专业、选择工作最高指标都是这个专业和这个工作有没有“钱途”。
那时候强调的是选择,大家认为谁选择对了,谁就能轻易进入上流社会,有的人大半辈子都在选择的路上,终其一生一事无成。
这种浮躁的选择风气,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近几年,社会上开始强调工匠精神,强调一件事往深了专研才能做的好,企业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下面,我分享两个人的实际工作的案例,来看一下选择和努力的关系。
张三和李四是一个村的人,他俩从小在一起玩耍。
他俩都是在村里上的小学,然后通过考试升学到了乡里的唯一的初中,后来又考上了县里的同一所重点高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俩的成绩不差上下,是班级里前三名的常客。
然后,在高考完了,填报大学志愿开始,他俩的人生开始了大幅度的差异。
张三家里几代人都是农民,一些机关单位里也没有半个亲戚贵人,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自己选择,张三和他爸一商量,就报了一个机电专业,因为他爸是木匠,想着学个手艺,将来毕业后能在工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好了。
李四家庭背景稍好些,在教育局有个舅舅。舅舅搞教育工作,毕竟信息灵通,预判未来金融行业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前景。于是,听了舅舅的建议,李四和家人商量后,就填报了金融的专业。
按照设想的一模一样,张三和李四毕业后。张三应聘进了一家生产型企业,被分配到车间工作。李四成功应聘进了一家银行,被分配做柜员。在刚刚工作的前两年,村里人明显的夸赞李四的选择好,在银行工作,倍儿体面,未来前途无量。并说张三命不好,摆脱不了张家世代农民的命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还选了这么一个受苦受累的专业。一时间,李四家人也是跟着扬眉吐气,经常出来炫耀一番,张三家人继续保持着本本分分的勤劳,踏踏实实的干自己的活。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事情出现了反转。
张三进了工厂之后,从一线的设备见习生干起,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对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确保都圆满的完成,一件都不敢懈怠。经常因为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加班加点的干,但是张三从来不抱怨,而且他还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继续深造学习机电相关的知识。
10年来,张三没有换个一份工作,踏踏实实的跟着公司发展。这十年间张三从一个见习生到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组长、主管,一路成长为今天的副总经理。张三家里陆续的也添了小汽车,在市里也买了一套房子,生活过的是越来越殷实和体面。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四前两年还呆的住,第三年的时候,李四在这个银行呆不住了,开始换工作,换了一家单位,觉得还不满意,紧接着换,一时间,换来换去,同样是10年的时间,换了十几家单位了。这不,李四今年又换了一家新的单位,因为这几年经常换工作,李四并没有更多的进展,依然还是一线的柜员工作。当然,薪水方面李四也与张三有了很大的差距,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
从上面案例的结果来看,那个被大家认为选择不好的张三却比选择好的李四在职场上发展的更好。
究其原因:
张三在一个领域持续的努力和沉淀,让自己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身价倍增。而李四呢,认为自己的选择好占了优势,在后来也不断的选择,总想着再一次通过选择出类拔萃,结果是所从事的岗位都是浅尝辄止,让自己的身价缩水,没有了核心竞争力。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还成立吗?
答案显而易见。
试想,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是不是时有发生,一起毕业的同学朋友,前3年可能大家都差不多,但是5年开始有了小小的差距,十年开始就有了明显的差距了。
我们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慎重做出选择。
正如我们要想去到同一个地点,但是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和出发点,要想更早的到达目的地,在路途上,我们一样要努力的奔跑,才有机会第一个到达。就像兔子和乌龟的赛跑一样,兔子虽然有奔跑的良好基因,但是兔子却在途中睡大觉了,最后终究被努力前进的乌龟超越了。
总结:
在职场道路上,我们要慎重选择每一个开始,选择时我们要综合考量行业、自身的能力与资源、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
一旦做出了选择,我们就应该以马拉松的心态来坚持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