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开始读书的,也没读几本书,将这段时间读书以来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和我一样的菜鸟书童,及想要开始读书的朋友们。
为什么要读书?这个话题有点大,今天谈一谈我自身的感悟。
我的读书出于偶然,当时出于对于情感的无奈急需一个东西来填满自己的内心吧,现在想想看其实就是“空闲”,空,腹中空、空虚,学识、见识、思想、认知各方面都比较空虚,不踏实;闲,闲的没事干,整天想着不着调的东西,机械式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填补这些空闲?在李老师(李敏)的建议下开始读书。
第二次对“为什么要读书?”有所感悟是几天前与F的聊天,聊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工作能力强,为人处世很有一套,各方面看起来都很优秀,值得学习,可是总觉的他好像缺点什么?最后聊出来的结果是,这个人有很好的天赋和资本,但他不会进步了,因为没看到他学习。说到进步,那肯定是要学习了,要学习最直接的方法肯定是读书。
两次关于“为什么要读书?”的感悟,第一次是因为满足自身的需求,或者说用它来转移注意力,填补空闲。第二次是觉得不想安于现状,不想躺平,不想吃老本,想要进步。未来可能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的感悟吧!那都是后话了……
上面是截止目前我读的一些书,可以看出来以小说居多。
第一本书是李老师推荐的《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李老师说这本书让她摆脱了一段困境,出于需求,硬着头皮,机械式的读完了这本书,说实话,现在回想读这本书的收获,可能也就有一个点的收获,在此就不细说了。
第二本书读了马伯庸的《风起陇西》,说实话读下来的感觉也是很苦涩,按理说悬疑类、谍战类的小说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因为看过了《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结果读的很苦涩。现在想着其实故事很精彩,发生在秦岭一带,也很有代入感,但因为长久未接触文字,长期快餐式的接收信息,带来的对于文字阅读的不适感,让我读起来很苦涩。
所以在这里建议像我一样刚刚开始阅读的新手们,如果不是和我一样为解决眼前问题所需,开始读书可以选择一些接近现实、现时的书来读一读,或许会比较轻松一点。
这篇文章写的是这段时间读书以来的一些想法和感悟,接下来想把所有读过的书的一些想法和感悟都写出来,算是一种总结和反思,或者说也是一种思想升华吧!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读完《晚熟的人》后有了一些感悟(之后专门分享),就会去看一些书评,发现,每个人关于一本书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发现书评读起来好像比原著还有意思。
前几天读了边老师(边明明)的一篇文章,又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我读都是男性作家的书,读了边老师的文章第一次感觉到女性作家用词和修饰的美感,比较柔、比较静、比较慢,慢慢的浸入人心,但又柔中带钢(现实、无奈),不失质朴。
今天读完《文城》与F探讨了一下,同一本书、同样的故事、同样的人物,我俩的看法完全不同,这样的探讨让人觉得着实的有意思,着实的有意义。
读了几本书,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今天分享出来,也是为接下来分享读书感悟做一个预告吧!看了一些书评,与他人探讨了一些感悟,觉得自己对于内容细节的把握还是差的远。所以就想把每本书的感悟都写一写,写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也就可以避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把自己的一些收获和想法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跟大家共同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