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居戎
蚕食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不是硬要把别人的钱塞进自己的口袋里,而是硬要把自己的想法,塞进别人的脑袋里。——《匹诺曹》
而现在这一切却变得很简单。
有网络的地方,就有虚拟世界。大大小小的屏幕后面躲着各怀心思的人,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输出着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想顺着网络攀爬游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不过每个人的影响力有限,多者上百万,少者几十人。如同病毒入侵一样,透过屏幕,撕开读者的眼睛,钻进他们的脑子,悄无声息地蚕食掉宿主的思想。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这种食之甘甜的苹果思想,早已被缺乏独立思考的思想所替代,而这种思想传播好比是病毒入侵,久而久之病入膏肓而不自知。我们如洪流,却总有人想牵着走。
关于思想,字面定义是:思想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经历一个包括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判断等细节得出一个成型结论的复杂过程,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通常,“分析和判断”是依靠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来完成,而上述中所提及的“一系列的信息”的采集,在这个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网络还没有普及之前,绝大多数人的信息采集来源,多数来源于书本和报纸等。无论信息是否真实,人们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判断。而如今,我们所有的信息来源只需要凭借一部联网的手机即可完成快速传播,且信息量大、受众广。即便是各种实名制正在逐步推广,但是巨大的互联网像是拥有上亿只看不见的手,书写着或真或假的消息,传播到每一个人的面前。而在这个网络监管和法律不完善的虚拟世界,有人以为是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到来,有人钻了法律的空子做些投机取巧牟利的事情,也有一些人不负责任的做起了“键盘侠”和“网络刽子手”。或许有人会说,你说得我知道,可是这些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经常做旁观者,总觉得它们对我们毫无影响,甚至我们自己本身也未察觉,可是这些“病毒”在日积月累的日子里,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思想。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号和某博为例,各种营销号所包装出的“毒鸡汤”、“伪正能量”和“标题党”式文章,(例如:《明白这个道理,可能改变你的**》、《如果有男生在半夜**》等)犹如迷人心智的琴音,开始俘虏这个世界。这类自媒体由于缺乏专业的审核机制,而公众号又是各个商业领域的广告必争平台。换言之,这些商业利益的背后,呈现出一种以"众包分发"为特点的"病毒式"利益链条。
如果说朋友圈和公众号里面的“毒文章”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热搜上的“评论转发”就成了间接造势,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
导向
就算对身体再好,不好吃的话也不会有人吃的。我觉得,没有人看的新闻就不能叫做新闻。——《匹诺曹》
“通过牺牲别人抵达的信仰不叫信仰,是私欲。通过龌蹉谎言实现的正义不叫正义,是罪恶。”
一则新闻原本的价值是对该事件进行尽可能的真实还原并及时呈现给读者。但是新闻在发生、传播、再到读者接收,中间环节太多,加上记者编辑在报道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主观色彩。若是有媒体和别有用心之人刻意提前做审判,民众很难辨别。有时,人云亦云法不责众的想法,真的是无药可解。毕竟谎言总是比真话更动听。在如今,文章点击率似乎比传播真相更重要。
就拿热搜上的热点事件来说,“网络舆论”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曾有人对当下的“网络舆论”做过这样的总结,“一旦发生了突发性事件,如果媒体不报道,人们就听取网络上的传言;如果媒体报道与网络上的传言有偏差,人们相信的是网络上的传言;如果媒体报道与网络传言形成了一致,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媒体只不过在大众的压力下才不得不报道了事件真相的沧海一粟。”而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些“舆论导向”是人为可控的。(雇水军、网络营销号和自媒体大V等)。
除去这些主导舆论走向的人以外,作为小小网民的我们也起着一片雪花的作用。因为在新闻面前,很多网民更相信自己从网络评论中总结出来的真相,并自发传播。盲目的善心容易让人妄断,他们往往振振有词还理所当然。
热搜上的新闻事件,一旦被抖露出来,有部分网友不知真相对错便肆无忌惮地进行道德批判,发泄也好愤怒也罢,没有人会去掂量自己的信口胡说到底有多可怕,波及到的人又有多少。“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因为雪崩是由所有的雪造成的,每片雪都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就好比许多人一起做了一件坏事,但每个人都不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流言蜚语伤人于无形,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此处暂不去讨论的确有网民匡扶正义的正面事件)但是谁也无法保证,今日的网络热点在未来未必不会成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