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的贡献
佛教自7世纪传入吐蕃后,与传统的苯教斗争激烈。赤松德赞成年后,废除了此前颁布的禁佛命令。请天竺寂护,莲花生等人主持兴建了首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之后又遴聘印度僧莲花戒等人从事译经。莲花生更以中观的立场,与在该地弘布禅宗的唐僧摩诃衍论诤而获胜。从此印度中观宗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佛教在此时可以说是初具规模。
面对佛教与苯教的抗争,赤松德赞采“抑苯兴佛”策略。佛教在赤松德赞的大力扶植下日益得势。苯教则被判定为非法的宗教,凡不愿放弃信仰的苯教信徒,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从而巩固了佛教在吐蕃社会的优势地位。
公元779年,桑耶寺建成。寂护出任桑耶寺首任堪布,贵族子弟出家为僧,第一批剃度的7人,被称之为“七觉士”。赤松德赞并专程去印度请来12位僧人,来为西藏僧人受戒。
公元781年,赤松德赞从长安请来良琇、文素等僧,同时,组建译场,大力发展译经事业。后又选派毗卢遮那等两批人去印度留学,先后请来无垢友、法称等印度密宗大师,盛况空前。当时号称有“著名九译师”,成就者108人。
水浒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