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传统武术,不管是内家还是外家,都是要先求周身整力的。这个整力,简单讲就是胯劲,也就是以腰胯为总发动机的一套发力机制。一般人都是膀子上的劲,或者腿上的劲,如果告诉他们胳臂腿不准使劲,就茫茫然不知道怎样用力了。很显然,胳臂腿再粗也没有一个人的腰胯粗。胳臂腿的骨头再粗壮,也没有腰胯的骨头粗壮。我们仔细观察猫科动物的发力结构,都是用腰胯作为源头的。不管是跳跃还是用力,屁股都会高高耸起。就是普通的小狗,如果屁股耸起来和主人较劲,一般人也拉不过人家。所以传统武术的前辈们观察到物理世界的这个特征,把它引入到武术的体系中来,改造我们自身的发力机制,用腰胯发力来代替胳臂腿的发力,继而用腰胯统帅全身、当然也包括胳臂腿,最终形成浑然一体的发力结构,简称为“整力”。这个整力如果再配合精神层面返先天的本能机制,就叫做“浑元力”。如何体验胯劲呢?我们可以找一个沙袋,把两只手掌贴在上面,胳臂不准使劲,这时候腰胯发力把沙袋推动,普通人是做不出来的,因为他习惯了膀子上用力,根本就没有腰胯。但是经常劳动的、比如推板车的人就有这个经验,是不能用胳臂使劲的,而是要用屁股,腰上一耸起来这个劲才用的顺畅。那么我们把这个发力机制改了,就叫做“换劲”。而用腰胯带动全身的发力,是要通过脊椎骨来进行传导,这个传导的过程就是用“大龙”。
形意也好,八卦、太极也好,身法的核心都是以腰胯为总发动机,一起势就是在发动腰胯,所谓“时刻注意在腰间”,又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这点在孙氏武学体系中特别明显。形意拳中的太极式、又是所谓四象的,就是把启动腰胯单独拿出来点明。可以这样说,不懂腰胯或者没有腰胯,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了。有了腰胯就有了周身整力,这种整力首先体现在技击中的发人于丈外。道理非常简单,如果是普通人的发力机制,都是在胳臂腿上用力,人和人之间区别是不大的,体重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搏击要分量级。但如果其中一人掌握了腰胯发力,整体就会超越对方几个倍数,那么在传武中小个打大个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实战中只要身体任何部位贴住对手,发一个胯劲的冲撞就可以将对方打出老远,这就好像卡车撞吉普,其实是很普通的物理现象。我们练传武特别是内家拳,一辈子都在找劲,那么首先就要找到这个整劲。整劲是武艺致用的基础,有了整劲之后才能谈得上继续深入到内劲的阶段。整劲还不是内劲,整劲只是身体初步打合了,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一开始六合九要就要把身体打合,目的就是找整、求整,同时把腰胯找出来,建立周身上下浑然一体的发力机制,那么不管什么情景,我们都是全身上下一块出击,包括身体和精神。过去老人有句话:一到全到,连精神都得到。故学拳先求整,有了整再谈功夫。
这种整力的初级阶段其实就是“外三合”,再进一步发展,就是“内三合”。内外三合做到了,就从有形进入到无形,从物质进入到精神层面。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周身球意”。形意拳讲“六面争力”,太极拳讲“八面支撑”,一开始让你这么练不知其妙,等练出了整力,然后再进一步,终于有一天会豁然开朗,就出现了精神控制的一个360度的球体,孙氏门里把太极拳叫做空心皮球,把形意拳叫做实心铁球,到这种程度只要神意一发劲力也就发出,神意有多快身法就有多快,神意有多深劲力就有多深,是把人发出去还是当下见红,都在一念之间。王芗斋创立意拳,就是自己练到了这个阶段,体会到了神意做主的妙处,于是独创一套,命名为“意拳”。意拳的各种站桩,包括浑圆桩和技击桩,其实都是从有形层面的球形深入到无形层面的球意,这个非得自己练到了才能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站桩到了一定程度,周身球意坚固,内在精神迸发,如锋芒激烈而出,实现打人不知。神意毕竟快过任何有形有相的速度,这就是当年王芗斋的境界。而在形意拳里主要是通过五行拳的锻炼,在动作中走出球形和球意,异曲而同工。最后练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通过外三合实现周身打合,把腰胯劲练出来相对还容易,进入到精神层面就比较难了。有些人通过刻意造作场景来实现,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精神不能造作,凡是造作精神最后的结局都不会好。拳法进入到精神层面,最后实现用精神统帅全身,唯一的路径就是“空空静静”。孙公有诗云: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所以站桩都是要求你空空静静,不能想乱七八糟,目的是为了在空空静静中把后天的人为造作去除干净,那么先天的精神本质才会出现,这种精神本质是一种植根于动物本能的原始驱动力,比如动物天生就有警觉,而指挥这种警觉的功能,就是我说的精神本质。动物是没有思想的,不会思考问题,脑子里是空空静静的,所以本能激发都是纯任自然。而人类生活在后天欲望习气之中,这种本能已经被遮蔽了,练拳就是要返回去,所谓“逆反回真”,这也就是拳法合道的根源所在。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空空静静了,原始的精神本质才会出来,而本能才会有被激发的可能。这种原始的精神本质,就是拳法内劲!
内劲的另一个称呼是“虚无一气”,孙公禄堂在《形意拳学》里讲:虚无一气,金丹也,内劲也!道家所谓修炼的金丹,其实也是这个。金丹就是虚无大道本体创造天地宇宙万物万有的功能,把握了这个功能叫做得道,也可以叫做得丹,修炼这个功能的过程就叫作修道。佛家讲“虚空之中能生万有”,没点明这个功能,只是告诉你要回去,回去了你自然就知道。我们练拳的是道之余末,只是这个功能的一个小小不然的体现,但就是如此如果不把握空空静静的本质,也是穷其一生而终无所获。这个东西本身虚无,没办法用文字直接说明,只能用比喻。所以释迦摩尼一辈子讲法都在用比喻,生怕学生们听不懂,或者以指为月陷入到后天的执迷造作之中。比如你在路上走的好好的,我突然拦你一下,这时候你身体内自然会有反应来保护自己,这个自我保护的反应是自己来的,而不是你能做主的,这个东西才是正道的东西。真要把内劲悟出来了,身心处在那个状态中,生理上有变化,比如周身鼓荡,老子的《道德经》里讲过类似的话,说这东西好像拉风箱一样,鼓荡这话就是从这来的。过去的风箱是拿动物皮做的,内劲一发,周身鼓荡,好像拉风箱一推一拉,皮囊瞬间膨胀又瞬间收缩,但人身上这个收放是高频率的,这种生理现象动物身上也有,比如老虎豹子狮子猫狗什么的,在警觉地时候你看它的胸腔腹腔都是在高频率震颤着的,那个就是“鼓荡”了。
那么我们再回顾孙公禄堂在形意拳学里对内劲的批判:“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相处猜想,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可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察也。”孙公说的这句话在如今是相当的应景,比如在有形有相处猜想,腹内运气,心中努力,现在大体不都是如此吗?但这些都是错的,正确的是“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首先得回到那个空空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