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本书吸引的原因千奇百怪,可能是它的内容,可能是它的措辞,可能是它的插图排版…请原谅我的肤浅貌白,我就是一开始被它封面的图片所吸引:一位僧侣在白雪皑皑的无尽山脉中前行,看上去是一片宁静与安详的景象,这样的景象大多被人们成为世外桃源。
很多朋友会说“香格里拉”我有去过啊,就是这样的场景。美得如痴如画,堪称世外桃源。你要是这么说,小宋就要说NO了。你知道嘛,这些地名都源于《消失的地平线》,而并非因为这本书使大家寻到了这些地方。你要知道:2001年,云南中旬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2002年,稻城县日瓦乡改名为“香格里拉乡”;2005年乡城县桑披镇更名为“香巴拉镇”;出于对这部作品的欣赏,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将他的总统度假别墅命名为“香格里拉”。那么,这部影响千千万万读者追崇的作品,究竟是怎样的呢?
这部作品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个动人的地方,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魂牵梦萦。香格里拉象征着文明与不朽,庇佑当地的僧侣与百姓得到自由、和睦与长寿。作品以倒叙形式,带领大家揭秘世外桃源之谜。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一次令人费解的劫机事件将四位有着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旅客带往香格里拉这一神秘地带。而在与喇嘛寺中的僧侣共同生活的日子,也为四位旅客带来了不同的身心体验。香格里拉的氛围使人平静,它的秘密令人兴奋,二者交织在一起,无疑不令人心神荡漾。
传教士柏灵克洛小姐秉承基督教价值观,认为香格里拉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美国人巴纳德天性乐观,经历了事业的大起大落之后,对这个远离乱世纷扰的心灵栖息地产生认同。而故事最核心的冲突则集中在主人公康韦与年轻的马林森两人身上。他们之间的冲突是中庸与激进、复杂与简单、悲天悯人与我行我素之间的冲突,更是两个不同人生阶段之间的羁绊与碰撞。故事的结局是开放式的,康韦决定再次扮演英雄带领马林森逃离香格里拉。然而,没有人知道康韦最终的去向。
当然,作品中的“香格里拉”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绘制。在那里,人们普遍信奉中庸之道,视适度为美德,并认为连美德本身也应当适度;在那里,最舒服的就是什么都不做。事情找上你了,你只能任由它们发生。如果能有一些新奇事物调剂一下种种不快,那就很幸运了;在那里,如果只是短暂的耽搁,并且确实无法避免,那么我们自然会尽力忍耐;在那里,当外部世界在时钟的滴答声中疲于奔命之时,你将毫无畏惧,在一片祥和中悠然欣赏日升月落。一年年来了又去,你将渐渐抛下肉体的欢愉,进入更加朴素节制的境界,但满足感丝毫不会减少。你可能会渐渐丧失力量和食欲,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你将得到安宁与深刻、圆通与智慧,以及清晰的记忆之美。最为宝贵的是,你将拥有“时间”。并且时间比其他人走得慢许多;在那里,最脆弱的梦想,也会得到真诚的拥护。
然而,选择需要每个人自己来经历、抉择。不然,怎么会出现无影无踪的康韦。正如僧侣所言“只要一种信仰是真实的,其他的就必定是虚假的吗?”那么,假如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其他选择就必定是错误的吗?最后,小宋想说世外桃源“香格里拉”让我沉醉在心灵的宁静之中,但作品却让我久久无法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