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正面管教》 “应用SFBT21天改变你与孩子”中的“第14天 目标架构--帮助孩子找到方向”,读书摘录:
良好目标的七个原则
一个良好的目标,不仅要绝对遵守“是孩子想要的”的准则,还必须符合以下七个原则:
(温馨小提示:父母与孩子愿意一起讨论想要达成的目标时,就可以发现孩子真正的需要;也会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进而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因为这个目标是他自己的选择,而非他人的想法。同时,当孩子发现自己想要的目标被父母“听懂、了解”时,也会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原则1:使用正向的叙述方式:是“会/要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根据脑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只会听从“做什么”而会省略“不”这样的信息。因此,当我们向大脑发出“不要打人”的信息时,大脑会自动执行“打人”的信息,进而影响接受正确的信息。所以,若是孩子发出来一个“不要”的信息,如前述“我不要打人”,父母就必须协助他分辨,在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和原因,问他“要”什么--比如“我要有朋友”。一旦孩子发出正向的信息,父母要接着引导孩子发展出一个具体目标,进而执行。
原则2:以过程的方式进行叙述。犹如“看影片”一般的进行,也就是孩子在叙述目标时是犹如一组连续的画面进行的,这样的功能是借由叙述的过程,先在孩子的头脑中演练一次。这会比静态想象的目标更能够发挥出主动的步骤,这样也更容易提高完成目标的执行力。
原则3:存于此时此刻的“当下”。所提出的目标最好是立即可做而非遥远的。例如,一个初三的孩子想设定的目标是,“考好这个月的月考”比“考上第一志愿”更加切实可行。如果已经超预定目标前进,那么现在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事?
原则4:具体化。具体的目标胜过抽象的目标,描述的越具体,就具有越强的动力,同时执行力也会越高。例如,我要“考上某某大学”会比考上“第一志愿”具体,我要“瘦身2千克”会比“瘦一点”明确。
原则5:从小步骤开始。老子曾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的路只要跨出一步,再一步步的走下去,才可以到达;再大的困难,只有一点点慢慢去做,才可以解决。良好的目标要从一小步骤开始。父母可以询问孩子:“当事情可以有所改善,你想到的第一个可以做的改变是什么?”“你想从哪一件事情开始?”这都是可以尝试的第一步。
原则6:要在孩子的控制范围之内。设定的目标不是先改变别人或是改造某件事情,而是孩子“能做的”以及“可以持续做的”。有的目标很好,但孩子无法控制,那也没有用。例如,如果一个从来不读书,但现在想拼大考的初中考生定的目标是“每天读书三小时”,倒不如由“每天读书十分钟”开始。因为一旦养成读书的习惯,建立了成功经验之后,他读书的时间自然容易增加。
原则7:使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描述。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以他的语言来叙述,而不是以父母的意愿为主。这不但可以与孩子同步,也会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例如,孩子的目标是想要交朋友,父母就不要说成“你希望人际关系好”,而可以说“好!我明白,我知道你想要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