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里的一滴水》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开展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关于水的小实验,涌动的喷泉、沉浮实验、动力小车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科学小实验。一天,正在做沉浮实验的高远小朋友突发奇想:“我们做一艘小船吧,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划船啦”“好呀好呀,”高远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积极回应,孩子们纷纷表示愿意加入造船小分队,于是,一场造船之旅拉开了序幕!
我的造船设想......
关于我想造一艘......船,孩子们展开了各种天马星空的想象:
“我要做一艘军舰,上面还有大炮。”
“这也太难了!”
“我想做一艘好几层的客船,我爸爸带我做过。”
“我设计的船可厉害了,可以在水里开,还能开上外太空!”
孩子们化身成为小小设计家,将想象绘制成一幅幅精美的船只设计图。
什么样的材料造船更好?
关于什么样的材料造船更好,孩子们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可以用泡沫板,放到水里可以浮起来。”
“我们可以造一艘大大的纸船.”
“把很多纸杯绑在一起就可以做大船啦!”
“还可以用竹子,我坐过用竹子做的船”
“我们应该找能够浮起来的材料做船”
“可以用塑料瓶”
孩子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提出了很多种造船用的材料,围绕哪种材料更好呢?大家展开了一场讨论
“不能用木棍,因为木棍放到水里就会沉下去” “也不能用纸张,也会沉下去” “我知道,我们应该找能够浮起来的材料”
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意识到做船用的材料必须能够浮起来。于是,孩子们决定亲试一试。经过一番实际操作发现,塑料瓶、吸管、纸杯、泡沫、都可以浮起来。
“吸管太细了,要用很多很多吸管才行” “纸杯是纸作的” “我们班里好像没有那么大的泡沫” “我们班里有好多塑料瓶子!” “那我们就用塑料瓶制作大船吧!”
孩子们从材料的沉浮情况、大小、可获得性等方面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用塑料瓶制作大船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
教师反思:关于造船使用的材料孩子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认识到材料的选择必须符合轻、能够浮起来的特点。对此,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鼓励幼儿通过实验的方法寻求答案。孩子们在对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后发现某些材料可以在水中浮起来适合造船,并将自己的发现进行及时记录表征。过程中,教师始终践行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脚手架”角色,为幼儿的观察、探索、发现创设充分的条件,支持孩子们以小小科学家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做艘小船去远行1.0
期待已久的造船之旅开始啦!大家跃跃欲试,纷纷加入到造船大队的行动中。
1.怎么样将瓶子粘结在一起呢?
“瓶子与瓶子应该怎么连接呢?”高远率先提出了这一问题。孩子们尝试用胶水、双面胶、胶枪、胶带来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分组探索粘结工具。经过实际操作,孩子们发现用双面胶黏合不仅牢固还美观。
胶水组:我们用胶水粘的瓶子,瓶子总是粘结不牢固。
透明胶带:甜甜和若熙用透明胶带缠的也很结实。
最后孩子们决定用双面胶和透明胶带和固定瓶子,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很快,一艘像模像样的大船就完成啦!
2.船底瓶身之间有缝隙怎么办?
一天,庄妍小朋友提出了一个疑问:“老师,瓶子之间还有缝隙呢,会不会进水呀!”这一疑问很快吸引了其它小朋友的关注。
“水能从缝隙里流进来”
“啊,那我们的船岂不是要翻了!”
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思考解决方案,推动游戏的深入进行。“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再完善一下呢?”“把缝隙堵住就好啦!” “可是要用什么办法呢?” “我们可以铺上一层布。” “不行不行,那样水还是可以流进来。”“我们用胶带缠起来不就好啦!”
细心的庄妍敏锐地发现船底瓶身之间存在缝隙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胶带缠一缠。 “用胶带把船底全部缠一遍就好啦!”
于是,孩子们分工合作,用胶带把船底进行了全面缠绕,我们的小船终于制作完成啦!
3.小船下水初尝试
为了检验船的可行性,孩子们决定将船放进水里亲自试一试,船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成功啦!”“成功啦!”孩子们开心地大叫着。渼淇和若熙尝试坐上去,可刚下去,就有水从船底渗到船内,“大船进水啦!”“大船进水啦!”我们的第一次大船下水体验以失败告终。
果果走进小船仔细观察,发现有些瓶子与瓶子之间存在细微的缝隙。
做艘小船去远行2.0
1.加厚船底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围绕“船为什么会漏水”“我们可以怎么调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看到水从小船的下面进去了。” “对呀,小朋友进去的时候我们的船就漏水了。” “因为瓶子和瓶子中间有缝隙,水是从缝隙里流进去的。”果果说到。 “我们应该把船加厚一点就好啦” “大家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材料把缝隙都盖住呢?” “我知道啦,铺上一层塑料。”
“还可以铺上泡沫塑料。”
“我家有很多泡沫塑料,明天可以带来。”
经过反思和讨论,孩子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瓶子与瓶子之间存在缝隙,水从缝隙中渗入船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对船进行加固加厚。于是改造计划开始啦!大家分工合作,用塑料瓶继续加厚船底,并用泡沫版将周围漏水的地方进行加固。就这样,大船2.0版本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去试试吧!
2.小船下水再探究
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我们的小船下水啦!果果和高远稳稳地坐在了小船上!“哇!我们成功啦”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表示都想体验一把坐小船。“果果,不要再动啦,我们的小船要倒啦!”“对呀,我们的小船摇摇晃晃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启小船3.0版本制作。
做艘小船去远行3.0
1.船底加固和制作船身
回到教室,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老师,我觉得那个小船摇摇晃晃的,有点不稳。”这再次激发了孩子们的讨论:
“我们坐上去感觉有一点晃动。”
“如果一小朋友不小心可能会掉水里。”
“我们可以怎么改善一下呢?”
“如果加上船身就好了!”
“还应该让船底更厚一些,这样才不会晃动。”
经过讨论,孩子们达成了两点共识:加固船底和制作船身。开启大船3.0版本的改造计划。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将泡沫铺在船底进一步加固,有的将小型塑料瓶整齐地排列起来并进行粘结制作船身, 孩子们将船身固定在船底两侧,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大船3.0版本改造完成。
在孩子们的欢呼生中,我们的小船下水成功啦。
2.小船大变身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快乐。
“我们做的小船太好玩啦!”
“我们以后可以到泥学院划船啦!”
孩子们沉浸到成功的喜悦中。
“老师,我们的小船如果再好看一些就更好啦!”一个孩子说到。
捕捉到幼儿的想法后,我引导幼儿思考丰富小船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让小船变好看呢?”
“画一些好看的图案贴在上面。”
“可以画上我们大四班小朋友的头像。”
“我们还可以贴一些好看的小星星,还有小爱心。”
针对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小船的装饰、美化上,我决定结合绘本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各式各样的船,支持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船的结构并鼓励幼儿思考可以如何进一步改造我们的小船。
“孩子们你们看到船上有什么?”
“有船体、船身”
“船上还有很多的座位”
“我们可以做一个指南针,这样就不会在海上迷路了”
“还有救生圈,发生危险的时候可以保护我们”
“我想做一个大四班的牌子,这样大家就知道这时大四班小朋友做的船了。”
孩子们的想法可真多,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制作标牌、有的制作座位、有的负责制作指南针。在孩子们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的小船越来越丰富起来啦!
教师反思:孩子们在造船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探索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造船主题的确定、材料选择、连接方式、到发现船底漏水、船身不稳等情况中积极思考、尝试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反映出孩子们不怕困难、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等美好的学习品质。《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现所必须的宝贵品质。孩子在实际操作和亲身感知的过程中不仅对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在一次次实践、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促进幼儿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反思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