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醒来,才6点多,隔窗望去,外面绿树成林之中,似乎还是雾蒙蒙的,是一片有点阴暗的晨曦之景。于是起来到书架上随手拿起一本书,是著名的出版家、兼作家聂震宁的随笔集《舍不得读完的书》。
于是,边刻意翻到与题目同文题的一篇《舍不得读完的书》,曾隐约记得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冲着这个题目而去的。对于我这样一个以读书为生活方式,每天无论多忙多得读书,每次外出,无论是短途还是长期的,旅途最不能忘记的事情就是带上自己最爱的几本书。高尔基那句妇孺皆知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相信大家早已烂熟于耳了,但是我觉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那是一种有着极大的功利性的阅读。正如聂震宁在文中写道:“舍不得读完的书,在大多数情形下,不会是明天就要活学活用、急用现学、立竿见影、一考定终身的书,不会是发财致富秘笈,不会是官场黑厚攻略。舍不得读完的书,往往是我们挚爱的书,人书情未了的书,精神气质契合的书。这样的阅读往往是非功利的。唯有不为功利的阅读才会有如此高蹈而超然的阅读心态。才会有‘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阅读境界。”因此,在我看来,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应该是“书籍是人类文明社会赖以存在的的灵魂”更为贴切。在文中,聂震宁讲了引用了文学理论家叶舒宪讲述的故事:“在英国伦敦,叶舒宪看到一个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于是他问乞丐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于是他感慨,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我想,读书解决精神温饱,同样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如俄国作家高尔基强烈表达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身为语文老师,在语文学习中,首推大量阅读,尤其是文学性的非功利性阅读,我以为这样的阅读是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提升素养,丰富精神,让灵魂变得轻盈有厚重的必经途径之一。当然,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在怡情养性之中,也逐渐无形中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读写结合,自然是在提升人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自然地提升语言运用即表达能力——写作力,而这种能力既是语文学习综合核心素养力,更是人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无时无处不在表达,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人心灵丰富的结果。一个人,这里不只是指写作者,如果没有丰厚深邃的灵魂,势必缺少的深刻锐利的精神力。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敏锐度是由它深厚丰腴的土壤——灵魂培育而来的。而丰盈饱满的灵魂势必是由阅读这个途径来不断补给丰富并进而涵养的。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读书人,读书目的也自然是非功利性阅读,在书籍的选择上始终坚持两个标准的结合,那就是思想性与语言美的完美融合。事实上,真正的好书,没有一本不是一这样的形式面世的。于是在阅读过程中也能真正完全进入全身心投入,能够较好地感受好书带给自我的如电流缓缓穿透身体渗入灵魂,然后久久滋养内化在岁月的流逝后依然能历久弥香,如陈年酒酿愈发醇香。于是,在看到《舍不得读完的书》的时候,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这样一些书,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金人译本)(共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世纪90年代“草原部落”黑马文丛系列中的“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的余杰的《火与冰》、本世纪初的“新青年文丛”系列中的北大莲子(现笔名更名为芬陀莲子)的《西域的忧伤》、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王道乾译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潘婧的《抒情年华》。
这些书中,后面四本早已慢慢读完,沉浸在书香与浓厚的思想或是回忆的书写中一看而不可收拾,有种吃到好吃的东西,虽然很不想一下吃完,但是受书中优美语言和畅汗淋漓思想的蛊惑而又不得不深陷其中的无能为力。这就想聂震宁在文中写的:“舍不得读完的书也会是舍不得放下的书。”又说:“读书读到舍不得读完,也许还关系到阅读者的精神体验。”里面引用了安东尼奥的名片《云上的日子》力的一句话:“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还没有跟上来。”在个性上,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然而,在阅读这件事上,从目光接触第一页书开始,在我从大学以来的阅读开始算来25年来的阅读史上,却一直是个慢性阅读者,也一直坚持“慢阅读才能深阅读”这样一个观念,在好书的阅读上从来不敢有丝毫暴殄天物的感觉。于是,第一本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四大本,买回来时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才读了几页,就被书中那种优美的语言和书中描绘的哥萨克人民族的特质以及前苏联的异域风情所深深吸引,但是由于是四大本,担心不能一口气读完,所以就暂时停下来,舍不得读完这么好的书,至此依然没有时间重启阅读这部大书。
读书既是读人——作者即社会人,也是读己,因为文学即人学。新教育家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第一次生命——肉体生命是父母给的,但一个人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即灵魂是阅读滋润涵养的。一个人也许可以无知(没有知识),但绝对不可没有灵魂,那是极其有害可怕的,不仅是对人对社会,首先是对自己而言。生活中,无论是在那里,我最喜欢看到的是随手捧起书沉浸其中的人,那是人生最美最可爱的姿态;而最不愿看到的是那双目无神痴呆呆地说着俗不可耐庸俗不堪的话语还神气活现得意洋洋而不自知的人,那是极其可悲的。
对文字的神圣感与敬畏,是我几十年的阅读史培养起来的;对文化以及读书人最顶礼膜拜的敬意,也是我从书中的思想与精神营养的继承而来的。时至今日,我渐渐理解了庄子在《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中的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不知不觉中,读着读着就“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