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来过世间的人都应该得到记录,淮安百姓喜欢石板街决不仅因为它年代久远,而是感念徽州盐商对淮安的付出。也猛然让我觉得如果一一列举出来,也决非一人一时即可穷尽,仅就徽商对淮安的贡献,说出来的只是河下镇的冰山一角,至于后来发展繁荣起来的的清江浦,也就是现在的淮安市区,更是聚集了无数的四海商家。
令人欣慰的是,河下古镇现在还有盐商的后代,住在古镇里一个小院里,男主人叫周贵乡,今年96岁了,妻子姜桂香也92岁了。老两口身体很好,老爷子每天上街买菜,遛弯,老奶奶还是自己手洗衣服,小件衣服连搓板也不用。
2017年,我们在河下有幸看到了老夫妻,街上的邻居大多都把家改成了门市,或出租或自己做小生意,老人家还是以前的格局,进门走过小院,厅里挂着“微巢陋居”几个字,像是老人家自己写的,他们的房子前面临街,后面也有一个小院,采光好,很宜居,前面热闹后面干净。奶奶平时穿着衬衫和布鞋,黑丝绒那种圆口拉带式样的,白色袜子,麻利干练,一看就是会过日子的人。男主人虽然也是布鞋,但衣服明显比奶奶讲究些,海蓝色西服,里面是白色衬衫,胸前西服口袋里一块白色的手帕微微露出。他的身体也比奶奶好,走路时还用手扶着她。
奶奶早晨把洗好的衣服䁁出来,挂在屋檐下不锈钢的横杆上,太阳偏西时再收回来,那根不长不短的竹竿随意立在窗前。
当年这条街热闹时,他们还年轻,每天穿梭在各个茶馆、书局、酒馆和商铺之间,男主人当年是茶馆的常客,那时的茶馆除了喝茶,还可以听书,聊天,看戏,七八十年后,他仍能一口气说出几家书场的名字,描绘出当年的庭院,庙宇,祠堂。
老人家说,他已经是盐商的第四代人了,他们熟知这里的历史,更愿意把知道的与大家分享。
老人家院子里有很多花草盆景,盆景里点缀着石头,小桥,钓鱼的老人,亭子和宝塔。他自己用红砖沿围墙砌成花架,摆上盆景后红红绿绿,很显眼,有生机,屋子里还有好几幅书画作品,桌子上还有一个收音机和闹钟。
当年我们看到老人时,河下还有水泥电线杆立在街面上,横七竖八的电线在巷子上空交织纠结,户户都有空调外挂,防盗门窗,改造后这些都没有了。
河下的住户开门就可以做生意,卖的都是老手艺,茶馓,薄脆小饼,还有各种本地腌菜,萝卜干,大头菜,都是河下的地方小吃。游人零食是酸辣汤和豆腐脑,价格都很便宜,自家店铺自家人,也没有什么成本。只是我们每次去都看到店主老了,这一辈做不动了,一个时代就结束了。
周贵乡老人家的孩子也都在城里上班,他说,小孩子都有体面的工作,我为他们高兴,接着又说,我们可能是住在这里的最后一辈,但也说不定,我盼买望孩子们以后能回来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