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这么多天了,平均每天一到两部戏的节奏看下来,我只能说《告白》太让人失望了。中场休息时我就把第二天的两张票出了,没办法忍受再看一遍,就算有郑云龙也不行。
先说说总体印象。前期宣传时就说这是一部以《大鼻子情圣》为蓝本,描写80年代大学生生活的话剧,主角是一位“文武双全,可以在斗剑时吟出漂亮诗句的诗人”,但因为自己丑陋的大鼻子而只能帮助情敌给心爱的女孩写信,撮合他们。
斗剑看到了,吟诗也看到了,还有郑龙推三阻四的跳舞也终于兑现了,抛开“想看看这个演员现场演出”这个愿望不谈,只是剧的话,真的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台词太密集,感觉大脑还没反应过来,下一句词已经秃噜出来了,难为演员把这样的长篇大论背下来,而且自始至终感觉不到“演员”在表达什么,很多时候听到的都是喊口号,"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写在课本上,贴在教室里是一回事,在舞台上由演员在谈情说爱的间歇喊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不是用“表演”去表达情感,而是编剧通过演员的嘴,把他的说教直白地告诉你。我去上个课不好么非来听ftt说教?编剧无法将自己隐身于舞台,时不时夹带私货,效果就和拍电影的时候导演经常出现在镜头里一样充满了穿帮感。
号称是一部反应80年代大学生生活的剧,可是并不是摆一些旧物件在台上,念几句80年代人人会说的俏皮话就代表80年代了,那时候的人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万物复苏,充满希望,这种精神内核如何从剧中表现出来?似乎并没有看到,只有一句接一句华丽辞藻从男女主角嘴里冒出来,女主角还不停地索要这些词句。如果真的是如原版的“诗剧”,那这个表现形式是可以的,我就当作是音乐剧中间,为了推动情节,安插一首歌,一首诗,一段歌舞……都能接受,可是这是话剧,能不能好好说话?
击剑那一段,不知道80年代的大学生玩这玩意吗?还是为了把主角的文武双全表现出来,不得不安排了一段西洋剑,但这样安排进80年代太奇怪了,不知道的人可能会误解这就是80年代的人真实的样子吧?
再说后边上战场的事,80年代打的应该是自卫反击战(时间也对不上,应该是70年代末)?但是15年后又到了1999年,算数题都不会做吗?让天之骄子大学生上战场去当尖刀,这又是哪里来的传统?原著放在欧洲战事不断的背景里可以理解,可是平移到天朝的背景就可以枉顾真实历史的时间线吗?
全程都在满脸“???”没办法专注于剧情。开场上来3个黑衣人打光,没想到就这么跟着打了全程……多余人员不要安排上舞台好吗?恕我驽钝看不懂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就是觉得很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明明舞美灯光可以解决的问题搞几个活人玩隐身有意思吗?
还有那段吃盒饭的尬舞,实在冗长到没办法看下去,也不知道他们边吃饭边跳舞是想表达什么。
上半场主要写他们的大学生活,然后居然有中场休息,可是下半场的内容又不足以撑起和上半场同样多的内容,感觉20分钟就终场了。战场上炮火连天,可是你们却在那儿写情书,恍惚间觉得自己在剧场看抗日神剧,可电视上遇到可以换台,剧场里连这个自由都没有了。后边女主仿若灵魂体出现在战场上一般和男主来了一段对话,似乎是想表达一下战场上的诗意?但是作为观众并没有get到,只觉得奇怪。周可人同学中间担任旁边冲上来喊过好几次冲锋命令,问题是他还是上半场的一身白衣,连军装都没有换,战场的沙袋旁边放还摆着一直没撤走的钢琴,这是舞监在跟观众闹着玩吗??
一直以为死在战场上的是男一,结果却莫名其妙的是男二,那既然障碍都没有了,你俩也互通心意了,她也认得你的笔迹,知道写信的人是男一,可为什么过了15年还不在一起?自己zuo吗?还是为了表现悲情感而故意不让他们在一起?但……那能怨谁呢?命运没有捉弄你们,从战场上回来,虽然带着弹片,但是也度过了15年的时光,比你们大学的时间还长呢,而叙事手法突然加快了速度,直接跳到15年后,这时候再隐晦地描写男一的死亡,感觉悲情感减弱了很多,好几个人看完出来对我说,这是一部没完成的作品?怎么下半场这么快?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完成度都有问题的一部剧……
话剧的唱段和音乐剧不同,可人作为旁白和钢伴一直穿插在情节之中,声音很稳,气质也很贴合;首演结尾郑云龙摘了假鼻子唱了一首返场歌,据说第二天午场就很匆忙的结束了,不知道后面还会不会再唱。而所有演员站在台阶上合唱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浮现了一个词:“滥竽充数”,虽然我也知道不能要求话剧演员像音乐剧演员一样唱功了得,但是那种胆怯得不敢发出声音的气场依然被观众看得清清楚楚。到最后,最出彩的果然是两位音乐剧演员,其他人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而女主的声音也一直很尖,似乎是捏着嗓子为了做萝莉音,到后来15年后扮演中年妇人好像声线才稍微正常一点,但是前面那个捏着的萝莉音已经深入人心难以抹去了。
我的座位在龙妈妈前一排,虽然是退场时才发现的,但我也知道后面一排坐了领导,毕竟一群大叔坐在剧场正中间最好的位置上,周围满坑满谷都是追星女孩,还是很扎眼的。听到有的领导在跟旁边的人小声嘀咕:“这个演员叫郑云龙是吧”所以大胆猜测一下这莫不是弘扬主旋律的剧?如果这样那也可以释怀了,剧本身的好坏已经不是被纳入考虑的唯一准则,那还有什么别的好说。
除了吐槽,还是想吐槽。我自己还算是一个宽容大度的观众,不会一言不合就辱骂剧方觉得毕竟做出来一部不容易,但是这部真的是开场5分钟我的注意力已经涣散了,到后来耳朵不断被难以理解的书面语轰炸,进入宕机状态,下半场更是全程挂着满脸的卧槽撑完了全场。
出票的时候把纪念套装和场刊也一并卖了,被姐妹问“脱粉了吗?”我说没脱粉,但是对剧不满意,也不打算在这上头花钱了。我觉得这剧真的对不住从外地飞过来看的观众,如果不是里面有一个郑云龙,你们摸摸良心说话,会有人要看吗?
怒而第二天二刷美野,又买了安魂曲的票,这才是良心制作,我不想再把时间和生命浪费在烂剧上面了,有郑云龙也不行。这次上海之行看了不下8场剧,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舞台的真挚,演员的信念感,那潜藏在舞台背后的灵魂……观众是能感受得到的。出现了一个被广为人知的音乐剧演员是不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是不假,可是如果以这种质量的剧来迎接新观众,恐怕没办法把人留住。我记得以前有人这样比喻过烂剧:“以前观众只吃过SHI,但是终于有一天他们吃上饭了,从此再也不肯吃SHI了。”有人寄希望于8月的二轮会改动得好一点,但是只要编剧不换人,我就不报希望。一个人有没有才华,一场剧足以看得出来,我只想说以后拉黑这位编剧,他的剧再也不看。
看完《信》的时候很多人也吐槽,说编曲不好,情节太突兀,翻译也不好……但是看完《告白》,我们觉得起码人家把一件事说清楚了,逻辑线没有问题。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段子:你去一家饭馆吃饭,上来第一道你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难吃的菜吗?”上了第二道你说:“卧槽还真有!”此刻的心情莫过于此。
非常非常地为演员们难过。这中间究竟是有多少无奈,要被按着头背这么难的台词,按照那个矫情的剧本演戏,为什么没有好的编剧和导演出现来拯救一下好演员?上台演戏可能做不到“你行你上”,但是我依然还是想写出好的故事,希望能够有不辜负演员的剧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