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逻辑链条,想来很是有趣。
第一个逻辑解决事情的好坏:
与其将所有的心思用来哀叹自己的痛苦,还不如努力寻找一种看似不可能的出路,令自己摆脱目前的困境,不要花时间去懊恼过去,将所有的时间花在可以做的事情上,因为说到底,没有人在意,只要好好经营公司就行了。(创业维艰)
第二个逻辑解决事情的对错:
自己人之间才会讲对错,外人只会和你讲形势与策略。(梁俊杰)
所谓好坏,其实本没什么很明显的界限。
碎了一个心爱的杯子,也许提醒了你更好的去保护你还拥有的东西;遇到了一个难解决的问题,也许事情过后,你就获得了某种能力;分了一个马拉松的恋爱,也许对彼此都是一种解脱和成长... ...如果你不曾碰到老赖、黑暗的不公、以及生老病死这样的事情,那大概余下的事情都都是好事里面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坏事,坏事换个角度就变成了好事。
而所谓对错,其实根本的落脚点在于你是处于优势位还是劣势位置。
不信你看,我们工作中常发生一种状况,如你向你的领导汇报一个事情,如果领导听不懂,那一定是你表达能力有问题,他的理解能力没问题,你的错。如果领导向你安排一个任务,你听不懂,那一定是的理解能力有问题,他的表达能力没问题,你的错。哪怕你心里默默的想怼领导一句,我刚刚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领导你怎么还听不懂。以及你刚刚说的是什么玩意,你到底想说什么。毕竟你看不懂医生的处方,抓药的医生能看得懂,也是你辨识字的能力有问题,医生没毛病。
另一个跨度很长的例子,则比较生动的揭示了对错的转换是如此的简单。
在我成长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大人基本上都对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错的。你揍孩子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所谓的不听话,底层逻辑是老娘说的是对的,你不听老娘的,你就是错的,你错了,就要挨打,虽然我知道你已经很扛揍了,但揍不揍你是老娘的态度问题,毕竟老娘实在咽不下老娘怎么会错了这个论调。我们也常看到大人眼中的熊孩子长大成逆子的时候,到父母年老体衰需要赡养的时候,有的孩子就会端出一个小板凳,把之前的事情再理出来和你论一论,辩论的主题思想是——论我不赡养老娘,是老娘做错了以下事情,和我无关。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老娘是你先对不起我的。我们邻居一个阿婆,年老卧床时,就是这样一次次的给孩子们认错,以换取一杯水一碗饭。虽然这些事曾经认错的都是孩子。毕竟当年孩子小的时候,你也是这样欺负他的啊。是,大人有时候也会说,大人怎么会错了,明明都是为了你们好啊。为了怕挨打,作为孩子的我们也会点头回答:是的,你讲的没错,毕竟也都是为了我们好。虽然我们已经不裹小脚和留辫子很多年了。
就像我们也知道,优势者的坚持叫执着,劣势者的坚持叫固执;胜利者的坚持叫深谋远虑,失败者的坚持叫执迷不悟;乔布斯的坚持叫完美主义,你的坚持叫迂腐呆板;
世事常如此,毕竟哪有那么多人跟你去争所谓的对错。虽然真理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道理却掌握站得高的人手里。
文章的结尾,自然不是想讲《论怎样才能吵赢一场架》,虽然你把这两条加起来,理论上可以吵赢每一场扯皮架。而是想讲,遇到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先不要分好坏,也不要忙着争对错,多分析一下事情的形势,然后想到策略让你处于优势位,你就总可以遇到很多“对了”对了的“好”事情。
祝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