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惟乔。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要读没有用的历史?
标准答案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借此来认识自己,理解世界,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
教员从十几岁开始,就爱读历史,一部《资治通鉴》读了17遍。在他晚年躺上病床上,插着管,仍不忘要书看。
他写的文章、理念,很多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的精华。
那么,到底历史对我们有哪些用呢?
先问一个问题:
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我认为是决策力。
就是能够准确判断一件事能不能做,该怎么做?
人一生会面临大大小小的很多选择。
高考填志愿选哪个城市,哪所大学,哪个专业;
毕业后选哪家公司,什么职业;
结婚时,选什么样的对象;
创业时,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
选得好,人生就一路顺风顺水。
经常听到别人聊天,某某运气真好,去了某某公司,领导照顾,薪资一年一翻。
说是运气,就是太玄学了,其实就是别人选得好。
选得不好,磕磕绊绊。
有的人选择20岁就结婚生娃,背负房贷,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捉襟见肘,连放手一搏的机会都没有。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是在为自己年轻人的错误选择买单。
可见,决策力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富贵的关键。
而要提升决策力,读历史则是最佳途径之一。
因为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遇到的选择,在历史上都遇到过,古人是怎么做的,哪些做法正确,哪些做法错误,都记录了下来。读历史就相当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将文章认真读到最后,你就明白了。
但历史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读的,读不懂,不感兴趣很正常。
读历史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上来就啃《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读不懂,还打击读历史的积极性。
强如教员一样的人,也不是一上来就读《资治通鉴》。
在他19岁上中学时,老师送了他一本《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这是一本点评《资治通鉴》的书,相对简单。读完此书后,激发了教员读史的兴趣。后来他选择退学,去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
所以,普通人读史,也要先从培养兴趣开始。推荐按三个阶段来进阶。
第一阶段,以培养兴趣为主,把历史当成故事去看
推荐书籍:《明朝那些事儿》《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秦帝国系列》
没有什么特别的阅读方法,怎么感兴趣,怎么来读即可。
第二阶段,看别人对历史的评论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不是为了故事而读历史,而是要读出大格局,了解历史的整体。看别人从历史中读了些什么知识和观点。
这些评论多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去看待历史。
推荐书籍:《万历十五年》《血酬定律》《东晋门阀政治》《权力的掌控:军机处》《中国通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饥饿的盛世 :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东京梦华录》《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第三阶段,读原著
重在自己去理解,去体会。
推荐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
这绝对是中国历史的两大顶尖书籍,集大成者。
《二十四史》有四千多万字,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包括我们听说过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教员批注了一遍。《资治通鉴》有三百多万字,教员读了17遍。
我们在阅读时,只需要挑着读即可。
按教员的读法。他是以《资治通鉴》为纲,把历史事件做一个大串联,其中涉及到事件中的人物,再去《二十四史》中找具体的人物传纪详读。
比如,在读到《资治通鉴》周纪二显王元年中的一段: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商鞅在这里只有一段的叙述,不够我们了解这个人,怎么办呢?
去《史记》中找《商君列传》,把把商鞅的生平阅历通览一遍。如果还想更深入了解,可以去读《商君书》。
怎么读才能不像读故事,有所收获呢?
必须把自己代入到历史场景中去,想像自己就是当事人。在面临问题时,你会怎么做,而历史上这个人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举个例子。
来看汉纪三十四中有一段话。
第一段是说:盗贼杀害了阴贵人的母亲邓氏和她的弟弟“訢”。皇帝对此感到非常伤心。他封阴贵人的弟弟为宣恩侯,并重新召回阴贵人的哥哥阴兴担任侍中,打算封赏他。他准备封赏兴的仪式中,将封赏的印章和绶带放在兴的面前......
如果你是阴兴,你会怎么想?
皇恩浩荡,感激涕零,欣赏接受。
但是你再想一想,既然皇帝要封,为什么不和阴贵人的弟弟一起封赏,而是延后才搞?为什么不是直接封,而是要把印章和绶带放在他面前让他选?
很明显,皇帝并不是真的要封,只是给阴兴一个面子,照顾一下他。如果接受了,那就是不给皇帝面子。
就像你在街上碰到一个熟人,聊了几句,到了饭点,你说一句,走,我请你吃饭,你是真请人吃饭吗?你只是客套一下。
在看后面,帝嘉之,不夺其志。意思是说:皇帝赞赏他的谦逊,没有剥夺他的意愿。
我请你吃饭,请第一次,你拒绝。我再发出邀请,那是真想请你。如果我不说了,那就只是客套一下。
而阴兴的谦让也很有艺术。
他找的理由是,无功不受禄。这个理由很空。你有没有功劳,那不都是皇帝说了算。如果皇帝真的想封他,自然会为他找出功绩。
如果这个理由很具体,比如说:身体不好,无法担任。这就是把路堵死了,失去一次机会,皇帝想给他职位,也不好找理由。
从这一点,我们就能学到中国人社交中的谦让。
你看,历史书上的一段小小的故事,那也不是随便记录的。
读到第三阶段,就开始源源不断汲取历史的智慧,提升决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