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法庭上,一个瘦弱的小男孩面对法官,面无表情的说下了这句话。到底什么原因让一个12岁的孩子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
01
这是一部既无明星,又无大场面,主演就是真实难民的小众文艺片,在其它电影排挡都对《复联4》避之不及时,它却如一匹黑马横空出世,以其高质量、好口碑从《复联4》中“虎口夺食” ,成为五一档票房亚军!
电影海报是一个微微露出纯真笑容的小男孩,片名《何以为家》(又名《迦百农》)也很吸引我。当友友提议去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便欣然前往了。
影片采取了回叙的方式。12岁的赞恩因伤人入狱,但又在狱中状告父母,如此极具戏剧性的开头很有张力,让我的心从一开始就被紧紧抓住。
02
赞恩一家七口人挤在一个破旧不堪,拥挤狭窄还常常漏水的贫民窟里。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他不能正常上学,因为父母要他去打各种零工来赚钱。上午在房东家的杂货铺送货,瘦小的他拖着沉重的煤气罐走街串巷送煤气,还要拍开可能是恋童癖的手。夜晚在街头兜售甜菜汁,还要靠谎言帮父母买药制成毒品送进监狱贩卖。
艰难的生活让赞恩比同龄孩子都早熟懂事。当比他小一岁的妹妹萨哈月经初潮时,萨哈一无所知,早熟的赞恩却懂得去商店偷来卫生巾拿给萨哈用,边帮萨哈洗内裤边告诉萨哈:千万不要让父母知道这件事,否则会把你嫁出去。可纸是包不住火的,父母毅然决然把11岁的萨哈“嫁”给了早已垂涎已久的房东,只为了低廉的房租。
赞恩想带妹妹逃离这个“地狱”般的家,却无奈计划被父母识破,先行一步带走了萨哈,绝望的赞恩失去了对父母的最后忍耐,愤怒离家,之后他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拉希尔和她一岁的儿子约拿斯。
拉希尔努力工作希望能获得合法身份。几次遇见赞恩的她心生怜悯,最后收留了赞恩,让他留在家中照顾孩子,他们组成了三人临时家庭,度过了一段虽然贫穷却很温馨的家庭时光。
拉希尔在餐厅打工,偷偷带回客人吃剩的大半个蛋糕给一岁的儿子庆祝生日,当他们一起吹蜡烛,吃蛋糕时,赞恩笑了。是的,赞恩第一次笑了!看到这段,我流泪了。我想,这是12岁的赞恩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家庭温暖和爱吧!讽刺的是,却是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单亲妈妈家里。
赞恩的父母面对赞恩的指控时,在法庭上为自己辩驳,声称自己也是命运的无辜受害者。他们一样在这种颠沛流离中长大,在无奈的命运中辗转……
但当我看到拉希尔为孩子无条件的付出和拼搏时,我觉得狠狠打脸了赞恩父母对自己的辩驳!
来自埃塞俄比亚同样无合法身份还是单亲妈妈的拉希尔,独自带着她一岁的儿子约拿斯艰难度日。白天,她偷偷摸摸千方百计把约拿斯私藏到工作地点,方便照顾;晚上,陪约拿斯玩耍开心。尽最大能力给予约拿斯所需的一切母爱!其实早有不法商人盯上约拿斯,希望她能够卖掉孩子。但是拉希尔从未放弃自己,也从未放弃孩子。一直那么拼命的工作,活着,养活自己和孩子。
反观赞恩家庭,他的父母都在做什么呢?
白天,爸爸不是葛优躺就是打骂孩子,妈妈带着孩子们制毒贩毒;他们认为上学是不划算的买卖,逼迫孩子打零工赚钱糊口;像养牲口一样用铁链拴着最小婴儿的脚……晚上,就在孩子们的身边“造人”,让孩子们听着他们的“靡靡之音”睡觉。
赞恩对法官说:“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滚,你这垃圾”。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毛骨悚然。”
纵观拉希尔和赞恩父母,我只想说:贫穷,绝对不能成为父母生而不养的理由!身为这样的父母真应感到抱歉。
03
生活总在你对它开始怀抱希望时,又突然给你致命一击。
就在这个临时组成的三口之家开始步入正轨,其乐融融的时候,拉希尔因为没有合法身份突然被警察拘留,留下赞恩和一岁的约拿斯独自生活。
赞恩想尽一切办法,抚养照顾约拿斯。但他自己都还是一个孩子啊,最后在无良商人的诱导下,以五百美元卖掉了约拿斯,他希望能有个好人家收养约拿斯,不至于跟着他挨冻受饿。
一心做着出国梦的赞恩,偷跑回家拿他的身份证明,却意外发现妹妹萨哈怀孕期间大出血,因没有身份医院拒绝接收,最后导致死亡。怒不可遏的他抄起刀捅伤了妹妹的“丈夫”。从而被判入狱五年。
监狱里,妈妈来探望赞恩,赞恩冷眼相对。妈妈对赞恩说:“我又怀孕了。如果是个女孩,我就给她取名叫萨哈,这是上帝对我们的补偿。”
赞恩震惊之余,终于明白过来,他的父母根本未意识到自己无节制的生养给孩子带来的灾难,所以他找了律师决心起诉父母。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赞恩说。
04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辜的存在。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催泪而已,而是真实揭露了黎巴嫩难民的真实处境,让人聚焦于社会最底层出生的孩子,他们从生下来起就毫无选择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苦难,食不果腹,不能上学,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而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根本未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这部影片批判了那些只管生,不管养,沦为生育机器的父母。
导演娜丁·拉巴基历时五年精心打磨了这部《何以为家》的电影,电影中很多故事情景都来自真实的难民生活。主演赞恩也是一名真实的叙利亚难民,当导演从贫民窟发掘他的时候,12岁的他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影评人史航说,他不是“演得好”,而是“站在镜头面前,让苦难再次发生一遍就可以了”。
导演表示:“我希望用我的职业作为武器,在城市阴暗的角落里投下一束聚光灯,渗透到那些贫困且无法逃脱命运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希望能够真切的帮助到这些孩子的生活,通过电影帮助人们意识到这种情况,才能真正做出改变。”
文字 | 早安七月
若你喜欢这篇影评,留下你的评论哦!
我是七月。炽热不减,爱如少年。喜爱大自然和艺术,期待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