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行四人总算出了颐和园东宫门。
曦仍在某书上找去同庆街的路线,我则直接找了旁边的一位安保人员打听,结果被告知,他是从外边调过来的临时安保,对这边并不熟悉。好在,不远处另一个安保人员给我们指了路线。
其实,只要稍微拐个小弯,就能看见前方不远处张灯结彩的热闹。
同庆街,整个一条街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两边摆了一个个精巧的小摊点,摊点前人并不多,但摆摊的人坚守着,不时吆喝一声。
我们直奔同庆街的美食汇,待先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了。美食汇汇聚了不少的中外美食,许多店外都排起了长龙,比如砖头炸酱面的长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呀。我们选了家人相对较少的烤鱼店,等了差不多15分钟就吃上了。
敏说,她很想去北大清华参观一下,我等普通人上不了北大清华,参观一下校园还是可以的。但曦说一直约不上,去不了。这边离北大西门(宫殿式校门)不远,我建议敏不如去北大西门拍个照,至少可以假装去过了,正好午饭后离晚上的灯会还有好长一段时间。
于是,饭后我们沿着颐和园路往北,直奔北大西门而去。迎面呼啸而来的北风,吹得我们直打寒颤,尤其是敏,直呼,明明阳光明媚,怎么这么冷?我这才注意到,敏穿了件毛翻领的短款皮大衣,时尚漂亮,但根本抵挡不了北方零下几度的北风,好在还戴了顶绒线帽子。我把我的厚围巾取下,围在了敏的脖子上,自己则从头到脚缩进了长长的羽绒大衣里。
转过一道弯,远远地能看北大西门宫殿式的檐角了,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我们带着些兴奋地疾步往前。
北大西门前,早已人潮涌动,门前道路也开始堵车了。大门的北侧,是校园的出口,不断有人从里出来。我们从北侧好不容易挤到靠近中央“北京大学”横匾处,敏迫不及待地举着手机要拍照。突然,一只戴着棉手套的手挡在了镜头前,同时,传来阻止的声音:这边不让拍照,过马路,从南边排队拍照。
我把敏拽出人流,打算过马路,绕到南边去排队。曦和她爸已经在马路对面了,招呼道,来这边拍个照就行了,那边排队人太多。确实,南边排队拍照的人大概有一两里路长。只能草草地在马路对面在不断的人流车流的陪衬下拍了个打卡照。
回到同庆街。曦比照着某书上的节目单,带着我们观看了不少的非遗表演:大爷大妈们表演的花样繁多的从未见过的各种空竹技艺;一个穿着对襟中式服装的男青年表演的顶大缸;一位中年女票友盛装的一板一眼的京剧表演;当然,还有身着时装的现代流行歌舞表演……
各种表演看完,敏还在期待着北方特有的踩高跷表演。曦在某书上一再确认,当天并无此表演。少许的遗憾。
离晚上5点半开始的灯会还有段时间,我们躲进了一间温暖的咖啡店,喝着咖啡、牛奶,就着小点心,权作晚餐。
6点左右,我们汇入灯会的人流中,整个同庆街犹如挂满天灯的街市。大型的“蛇年大吉”、花开富贵的造型灯、,铺满大街头顶的各式各样造型的灯笼,尤其突出的是各式小鱼的灯,引来人们各个角度的镜头……
曦感慨,还是海淀文旅用心呀,比那些高价门票的庙会灯会不知道强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