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窗外,阳光灿烂地露着笑脸,枯萎的树木也稳稳地站在阳光里,并不似前几天疯狂的大风。正是外出的好天气。
今天是外甥女敏在京的最后一天,初七他们就该返回,赶初八的上班。说好的,陪他们去逛逛颐和园。
约好在颐和园西门会合。我到时,他们已经买好了门票。
从西门入园,游人三三两两的,应该本地游客居多,因为颐和园的热门景点集中在东宫门北宫门一带。西门,我只知道春天秋天很美,有西堤春晓之说,秋天则可远眺一片金黄的稻香和西山风光。
我以为,曦定在西门进是因为地铁方便。进了园区,曦一路低头在手机里找着路线。我以为她在找从哪儿进入西堤,可冬日的西堤除了几座桥,也就是满目的萧瑟苍凉,并没有什么看点。
敏说,她在找梅花展,说这边有三处梅展。曦她爸喜欢梅花,特意冲梅展而来的颐和园。
原来如此。这才是他们二刷颐和园的目的。曦告诉我,她按照某书的攻略,西门附近有三处室内梅展,路线标注很清楚。然后,从西堤绕到东宫门出去,象征性地看看几处经典性景点,主要还想去东宫门外的同庆街,有庙会和灯会,免费。
三处梅展我们只找到了两处,布置得很是精巧,都是蜡梅的盆景造型,怒放的品种各异的蜡梅,还有红墙上斜倚而出的梅花布景相衬,也有小桥流水的雪地现场实况模拟,很用心的展览。
观展的人安安静静的,或静静地等待前面观赏的人离开,或微微俯身细嗅着梅香,或趁花前无人之机,拍下自己与蜡梅的合照,更多的是,端着“长枪短炮”仔细地寻找着蜡梅最美倩影的最佳角度……没有任何呼朋唤友大呼小叫的场景。
敏凑近我,惊讶于观展人的高素质,说这是她看过的最安静有序的展览,没有丝毫的噪杂。确实,观展之人大概都是真正的爱梅喜梅之人,只是来赏梅,并不是网红打卡之类的。
我也是才知道,原来蜡梅并不是梅。两者科属不同,蜡梅属毛莨目蜡梅科蜡梅属,梅花属蔷薇目蔷薇科李属。蜡梅是一年中开放最晚的花,有“冬日里最后一朵花”之美誉。而梅花则是春天里最早的花,是春天的第一朵花。长知识了。
第三处梅展寻而不得。上西堤,曦指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十七孔桥,给她妈介绍说,这就是颐和园著名的“十三孔桥”,我听了,忍不住笑,这难道就是时下年轻人对经典皇家景点的认知?曦尴尬地笑着解释,说她这么多年就进过一次颐和园,然后又说她也知道著名的“金光穿洞”,只是刚刚数错了桥洞而已。
过玉带桥,融入颐和园核心景区。立刻,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不时可见人群中有各种小旗子招摇着,石舫、长廊,尤其是佛香阁下的长廊、湖边,游人们基本走不动道了。
由于今年冬天过于暖和,昆明湖并未上冻,湖上仍是碧波荡漾,只有岸边有一层薄冰,没有开放的冰场。我们沿着湖边慢慢往东宫门靠近,耳边不时传来喇叭里疏导游客的喊话声。
好不容易到了东宫门的出口。出口处狭窄,仍是拥挤得很,安保人员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安全措施倒是很周全。
敏说,这才是黄金周的盛况,曦她爸也感慨,这才有盛世繁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