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一词,在当下的教育圈中,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它的身影,甚至于几乎没在相关的话语体系中出现。
在当前与教育相关的话语体系中,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补习”、“升学率”、“素质教育”、“分数”……
相关热词的出现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这个社会的关注焦点。
事实上,“启蒙”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甚至说是最重要的。
“启蒙”在英文中叫做“enlight”,“enlight”就是“点亮”的意思。我们都知道,“点亮”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它后面是要加宾语的。那么,点亮什么呢?我认为,是点亮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
光明,可以说是文明的标志。普罗米修斯是一位英雄,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来了火种,从此,人类的世界不再黑暗。
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可以说是时时有光明,处处有光明。至少在广州这座城市,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缺乏亮着灯的地方的。
也就是说,于整个“人类”而言,外在世界已经完全不缺乏光明了。那什么地方缺乏光明呢?是人类的内心世界。
内心被点亮的人,他们往往从内到外地散发出一种能量与魅力,也就是说,他内心的“光明”甚至也可以照亮别人!他们乐观、勇敢、有担当、有领导力,在他们的圈子中,他们就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追随者。
前一段时间有句话特别火,叫做:接受再多的教育,也不如一次内心的觉醒。这里所谓的“内心的觉醒”指的就是“点亮”,就是“启蒙”。
钱钟书先生曾谈过他的启蒙经历。在西方的人文史上,“启蒙”也曾被热烈讨论。那么,如何才能启蒙呢?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细分起来,具体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
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启蒙之路,其起点当是个人的兴趣与好奇心,而其终点,则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健全的人格。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应该是非常多的。但是,在这一段走向“启蒙”的路程中,有两件事是断然少不了的,一是大量阅读,二是批判性思考。
大量阅读,也是从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书开始读起。然后,再从这一兴趣点不断地向外拓展。读书,切忌“好高骛远”,一上来就读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要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子曰:“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里的“近思”就是指思考跟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
而批判性思考,是指要始终对自己所读的内容持怀疑、批判的态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没有哪一本书能够独霸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权。你在读书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自己怀疑、不认同的内容搁置起来,这个叫“存疑”;然后,将自己认同的内容放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甚至内化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
久而久之,你从前读书时所认同的内容,在往后的岁月里,可能会不再认同,也可能会更加认同。就在这种“认同-不认同”的无限循环中,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被慢慢地建构起来了。
所以,“启蒙”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它要你付出的努力,并不减于“春蚕破茧”所要付出的努力。而你的收获,当然也会不减于“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