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命运》,阿太从六七十岁开始,就和老姐妹们组团观摩别人的死亡,成群结队勾肩搭背,像一起去上学的幼儿园小朋友,叽叽喳喳,打打闹闹,看别家的老人是如何“两腿一蹬”离开人世的。等的时间久了,阿太反而期待和寻找着自己的死亡来,时常念叨着:“哎呀,它到底什么时候来啊”。不由得想起了《西藏生死书》。
《西藏生死书》是从宗教的角度探讨生与死。《命运》也是一本探讨生死的书,只是更换了一个角度。
书中主人公谈及人生,她说一辈子,会认识很多朋友。一出生就可以认识饥饿、认识占有,然后是忧伤、烦恼。然后有欲望、爱情,有的人开始认识责任、认识眷念、认识别离、认识痛苦。她说,它们都是很值得认识、很值得尊重的朋友。她回忆衰老的过程,说:开始关上一盏盏灯,你会发现自己的脑子一片片开始黑。有时候你可能只是在炒菜,突然想,哎呀,我哪部分很重要的记忆好像被偷偷关掉了,当你生气的时候,抬头看看,衰老那家伙已经在笑嘻嘻地看着你了。这位旧社会出生的普通中国农村女性,不识得几个字,没上过几天学,但她说的话、做的事,以及关于生和死、神和鬼、灵魂有无、等等的探讨,都包含着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内涵。
《命运》主人公的生死观,是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以她的方式参透死亡,正是参透之后才表现出巨大的冷静,甚至有一种巨大的喜悦和欢乐在里面,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民间的智慧。
关于生死的话题,无疑是沉重的。毎个先贤圣哲以至于毎个普通人都无法回避。既然无法回避那就直面它好了。个人认为:人“生”是一场修行。“修”,就是修身立命,完善自我。普通人可能终极一生也修不到了脱因果、成仙得道、利益众生,但并不妨碍我们在成为一个好人的路上。“行”,就是行于布施,也就是利益他人。那么死呢,无论怕与不怕,那里都是终点。有始有终才是人生。其实终点又何尝不是起点,按照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今生不过是前世的延续罢了,只是普通人无法了脱因果而忘记了前世的种种。
能够直面生死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佛言:戒定慧,乃是智慧的得来之处。最后还是用那八个字与诸君共勉吧,不念过往无惧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