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东野圭吾的文案都写的很好:
东野圭吾成名作,荣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
“草长莺飞的青春,忽如琉璃般生生粉碎。
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
在这所清华女中,有人喜欢我,有人恨我。
星期六早晨,车站月台上,有人突然从旁撞来,我险些跌落铁轨;
星期一放学后,我游完泳进入淋浴间冲洗,差点中机关触电身亡;
星期二放学后,一盆天竺葵从教学楼三层坠落,直直砸向我头顶;
星期四放学后,一位老师被毒死在我常用的更衣室,他是替我而死?
悚然之间才明白,我似已无路可逃……”
这应该算是一本本格推理小说,所谓的本格推理,用罗胖的话就是,就是作者和读者是站在同一个事实平面的,我作者知道的事告诉你读者了,而且是全部告诉你读者了,你之所以还没有发现凶手,是因为你笨!“本格推理,是推理小说的一种流派,又可称为正宗、正统、古典派或传统派。看了很多推理小说,很多作者都曾写过本格小说,但这类书未必好写。原因在于故事中的侦探和我们毕竟知道的东西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作为读者我们深知书中每出现的一个人,每一个作者下功夫去描述的场景都是重要的线索,而对于故事中的人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毫无关系的事,所以故事中的人总是很神,一点点的联系一点点的痕迹就能找到破案的关键,而对于读者来说,很多时候在故事还没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猜出了故事的结局,虽然并不是那么的缜密,但是谁让我们比故事中的人物多了一个前提假设呢。
而这本书真的是直到最后我才明白是什么回事,随着“我”去逐渐去寻找到是不是有人要杀“我”?还是这一切只是因为自己太敏感了?莫非真的有人是只想杀村桥,还是他只是替“我”而死?而到底又是谁想至于我于死地,是那个被“我”拒绝的高原扬子?是知道她秘密想要杀“我”灭口的麻生恭子?还是那个初漏出轨端倪并且因为打胎恨“我”入骨的妻子美裕子?每一次当我以为自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下一刻作者就会立刻否认掉。再否认了一个又一个的怀疑之后,随着作者的思路开始怀疑,这或许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密室,或许是惠子,可又是为什么呢?
“你认为高中女生会憎恨一个人,应该是在何种状况下发生。”大谷颌首:“也许吧!譬如,若是成年人的事件,就不会那样复杂,尽管有各种不同的事件发生,却几乎能以色、欲、财这三原则予以解释。但,高中女生的话,就很难一概而论了。”不错。”我说,“或许,这三种东西对她们而言,是最扯不上关系。”“这么说,什么才是最重要呢?”“嗯……我也没自信能充分表达……”我说。然而,在说明途中,脑海里浮现好几位学生的脸庞,“对她们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洁、没有虚伪之物,有时候那是友情,有时候是恋爱,有时候更是自己的身体或容貌。当然,更抽象的回忆或梦想,有时候也非常重要。换句话说,企图破坏这些重要之物的人,或企图从她们手中夺取这些重要之物的人,是她们最憎恨的。”
所以最后结局昭然若揭,可作者仍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叉,我以为是村桥和竹井强暴了惠美,而结果只是“视线强暴”,可是是真是假谁又能知道呢,当惠美心理是这么想的,无论村桥和竹井是心理是多么的坦然,在她看来都是那么的猥琐。可是值不值得这一切又有什么重要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她们有必须赌命去守护的东西。当我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我”死了。。。裕美子,那个我们曾经怀疑过有作案动机的人终于杀了“我”,那个当我们以为跟案件无关最后差点被忘记的人。。。
看完之后真的觉得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写的很棒,思维特别缜密,能将极不合理的事情写的及其合理,每个人会怎样做让你看来都是确实应该如此。而细想却有很多所谓的社会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像“我”这样一个被称为“机器”的老师又是学校中最受学生爱戴的人?惠子和惠美一定会走上这条道路么?到底应该怎样经营婚姻,大男子主义真的好么?其实总会有人经历过相同的事情,但未必所有人都会走上同一条道路,或许我们应该仔细想想当心中有“恶”时应如何选择自己的路。
看似复杂的人的内心,有时很简单;而看似简单的内心,也会有“恶”的滋生。
“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寻某种倚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该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事实。”
正是因为单纯,绝望时的反抗才会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