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这几天看了两部战争片,”血战阿拉曼“和“父辈的旗帜”,期间曾好多次感慨这就是优秀的战争片!没有将领在作战室对着地图的运筹帷幄、没有痛快杀敌的泄气画面。看完会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不像我们内地拍的同质化的片子:激起民族仇恨,恨不得也想上去杀几个鬼子!
这两部片子主人公都是战争中的普通士兵,”父辈的旗帜“是围绕那张著名的美军攻打硫磺岛时插国旗的照片展开的故事。没有亲身经历战争的民众用鲜花和欢呼簇拥着战争英雄,但是人群的欢呼背后掩盖不住战争的残酷,当簇拥的鲜花和人群的欢呼之后迎接的依旧还是艰难的生活,那个时候,我们都明白,对于一个普通的战士,除了需要战胜死亡,还需要战胜胜利喜悦之后的生活。而所谓的英雄,那只是人们用口水和鲜花捧出的虚幻,那只是用水泥和钢筋塑造的假象。
下面是几个在”父辈的旗帜“中的令人深思的画面
政客们把战士和群众的见面安排的像一场场”表演“!
一名叫”哈伦“的士兵被己方的子弹误杀了。
那些曾经被民族欢呼过的英雄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战争的创伤是一生的...
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英雄,英雄是被需求包装出来的,因为民众的需要。
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那张著名的美军攻占硫磺岛插上国旗的图片,这可是绝对符合主流价值观,充满正义和鼓舞士气的画面,但在这部电影中,对照片背后的故事大作文章,颠覆典型英雄的形象。小编认为敢拿英雄的标杆说事,品头论足,这才是自信的表现,这不是一味的吹捧和赞美,用大篇幅大经历去诠释已经被刻板认知的价值事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人首先是人,后才是某个社会化的标签!
影片“血战阿拉曼” 讲述的是一位中学实习生志愿去北非参加意军的故事,整个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划分,有的只是战争的残酷。全片都是一些“小事”:去雷区找战利品、躲避规律性的轰炸、去取水的路上偷去海里洗澡、每人一次的三个幸运、绝对称得上是小规模的撤退画面...
全片都在描述一线普通士兵的故事,让人感同身受的体会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
几名士兵数月没洗澡了,中途违反军纪去海边洗澡,当他们看到大海时兴奋的奔向海水。
士兵在战火中独自走向了死亡...
受伤的士兵终于可以回家了,他可以见到妻子和孩子了
战争把人们变的麻木,没有希望...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了信仰舍身取义,为了胜利抛弃生命,这是值得的。这是我们从小受到的关于战争的教育,我们以为冲锋陷阵,与敌人拼搏,就是战争。真实的战争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从小看到的的战争片,热血沸腾,恨不得也想冲过去杀几个敌人。真实的战争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长途跋涉,蚊叮虫咬,冬凉夏热,缺乏食品,没有药品,远离亲人,心理上忍受巨大的恐惧,这是每个人要面对的。我们曾经看过的影视作品忽略了细节,忽略了作为个人的基本其需求。
截肢,溃烂,这些痛苦甚至重于死亡。失败带来的精神上耻辱,胜利带来的骄狂,或是被欺凌,或是去欺凌。这些都是战争的后遗症。
最后上两张图:
上面是2015年上映的某重量级的大电影两位将军在各自的沙盘上“悠哉”的指挥者一场大的战役...
我们这一代距离战争太久远了,不了解战争的恐怖,真实比对错更加重要。人首先是人,才可以到身份的属性,任何片面的只是传达一种价值观的单一方面的,都要警惕。罗素说过“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百年前我国的胡适也说过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和"关心自己的利益,就是关心国家的利益“ 。这大概就是我们从小听过的”以人为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