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跟儿子的套近乎,说他生下来才56厘米,满脸满身邹巴巴的皮,很丑。一晃12年过去,昔日的小娃娃,长成快1米75的阳光少年了。有了黑乎乎的小胡子,声音正开始一点点变粗。儿子经常装模作样地跟我说:妈妈,你是不是得感谢我,要不然你就没有资格过母亲节了。
这逻辑可以吗?
不过,好像,真的要谢谢你,亲爱的少年。谢谢你被我吼过、批评过之后,还是那么毫无芥蒂地跑向我,跟我亲近。每次怄气,彼此生疏地称呼着对方“路人甲、匪兵乙”,神情上更是“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一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势不两立的样子,但过不多久,你就讨好地向我示弱,让我总觉得四十几岁的老女人还不如儿子宽容大度。
还是有点儿粘人呢,我常常恨恨地说,等你考个住宿的高中吧。于是过来人们就鄙视:等某一天,想让儿子纠缠,人家都不会理的,那你才会悲哀。
总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陪伴儿子成长的种种。第一次哈哈大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立,第一次迈开脚步。拍百天照的时候,因为没带尿不湿,尿就直直地冲向了摄影师,还把攒了几天的臭臭拉在了人家的椅子上。想想又是惭愧又是狂笑不已。
小时候,满脑子的问号,拉都拉不直。你问妈妈下不下蛋、问爸爸是男同志还是女同志、问飞机有没有雨刷、问太阳落山是不是去美国睡觉了……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可爱的好奇与探索。
从记录你的出生开始,已经写了近百万字的成长日记。那些随性、粗浅、未经斟酌的文字,现在看来是那么温馨和令人感动。连你也经常打开博客,去品读老妈笔下的自己。你想象不到曾经拎着锤子到幼儿园想砸烂它这样就不用再去那里了;你想象不到让妈妈吃香蕉的时候还不忘说一句:“妈妈,吃香蕉吧,补肾的。”
悠长的回忆里,成长似乎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
单独带你去国外,发现竟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了,在目的地,更多的是妈妈跟在你后面,颠颠地问你去某某地方该怎么走。于是乎,小少年开始得意了,甚至还动不动威胁妈妈不给我带路,小样儿,有底蕴了?
还一直学琴。
许多琴童都在这个时候停下来了,你也常有不满和牢骚。可是,我从不觉得文化课与钢琴有多大的冲突,如果说有,那一定是心理上提前预设进去的。因为相比较小学,这时候才是学琴的黄金期,在理解力、技能都提高的时候戛然而止,怎么都觉得遗憾。纵然学习繁忙,只要合理安排,每天挤出练琴时候还是没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做事的效率和质量。如果把学习当作开花结果的过程,那么会点学习之外的技能,则是花、果之外的叶子。想想多年后的某一天,你的手指触及琴键时,一首动听的曲子会倾泻而出,那该是一件多美妙的事呀。你总会明白坚持的意义。
自从进入初中,生活节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用于学习上的时间增加,大考小考不断,无论提前有多少心理建设和自我暗示,总难免被分数影响而焦虑,这是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没法逃离,只能好好地去适应。学校离家较远,比别的孩子,你要多些辛苦,一方面心疼,一方面也想让你多一些锻炼,所以先不搬家吧。
喜欢你努力着的样子。努力地学习,努力地阅读,努力地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
这样的年纪,本身就是一种蓬勃的、向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