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源自于英语“clockwork orange”,老伦敦人用来比喻奇怪的东西。“He’s 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他像发条橙一样怪)”,就是指他怪异得无以复加。
原著描述了作恶多端的主人公Alex接受了政府的特殊治疗,形成了一有作坏事的念头感到恶心的条件反射,进而变成乖乖仔,但之后他也很痛苦,想寻死解脱,结果住院一周后反而不再对作恶感到恶心了,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从良。
以下是较详细的概述,剧透也比较严重,不怕剧透的可以多加了解。
——————————分界线——————————
原著共有21章,分三部,每部7章,代表了主人公的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部分描述16岁的主人公Alex,以及他的三位同党是怎样为非作歹,尽管没有杀人放火,但也作恶多端,是令人厌恶的流氓。
第二部分Alex锒铛入狱。在狱中,为了减刑,他接受了一种,据专家说可以根治犯罪的治疗。方法便是在注射一种药物后,不断地强制观看别人作恶的影片,包括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和德国纳粹对战俘和平民的残杀,还是无码的,场面极其滑凸。藉此令Alex产生条件反射,以后一有作恶的念头便产生恶心感。
最后一个部分描述Alex接受完治疗后出狱的生活。他遇到过欺凌和报复,不但不敢还手,还以弱者的姿态乞求别人住手,与第一部分里不可一世的他大相径庭。受尽折磨,最终精神崩溃,跳楼自杀。没想到没死成,住了一周院后他不再对作恶感到恶心了,“我痊愈了”,他说。出院后他重新作恶,但不久便感到厌烦,最后,他选择了从良。
——————————分界线——————————
本书向我揭露了政府的黑暗和丑陋,为了作出非凡业绩,获得民众的支持而作出所谓的创新疗法,泯灭一个人的选择权。另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监狱里教诲师的话,对接受治疗前的主人公说:“善心是选择出来的,当人不会选择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人了。”“人选择了恶,在某个方面也许比被迫接受善更美妙吧。”当主人公接受了治疗后,他说:“他没有了真正的选择权,对不对?他有利己之心,害怕痛感,所以被迫走向自我糟蹋的古怪行为。其虚假性显而易见。他不再胡作非为,同时也不再能够进行道德选择。”
他是原著中第一个反对这个疗法的人,我也有点认同他的话,令人被迫选择善,是比自身选择恶,更可恶的事。本人已没有道德标准,不懂到底什么是善与恶,只是选择了令自己更好受的一面。可悲。这样的人,已经不是人了,而是一个上了发条的橙子,外表生机勃勃,却只能被上帝(政府)摆弄,机械地提供他的汁水。但令我感到有点矛盾的是,若然如小说里真的有这种疗法,对减少罪犯固然是有效果,但其实是极不人道的,把人,活生生的人,当作机械般改造,心里面固然是不好受。但若然接受这种疗法的是罪大恶极的罪犯,这也算罪有应得,因果报应吧,而且,这是不是比死刑,更有人情味呢?
书里最后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当主人公觉得自己不再感到恶心而庆幸痊愈的时候,不久他真的,就变得成熟,从心去选择不作恶,真正痊愈了。然而在电影版本里,到他自认为痊愈后结束,任由观影者自行想象他之后的结局,也另有一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