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卡:
- 术语:元认知
- 印象:1976 年约翰·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首先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或称后设认知)概念,他认为(1981)元认知是反映或调节认知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的活动;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和连续的调节与协调。
元认知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所以是对认知的认知(1985)。
元认知可以分为三类: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技能,元认知体验。 - 例子:元认知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刻意义在于,它对传统的不同认知领域之间的界限提出了质疑。传统观点将认知活动人为的划分为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这些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元认知研究则削弱了这种人为的分离,它强调传统认知范畴之间的相似形而非区别,因而有助于传统认知领域之间的重新组合,有助于将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研究。
- 出处:约翰·弗拉维尔
术语卡:
- 术语:知晓感(Feeling-of-knowing,FOK)
- 印象:什么叫做知晓感?心理学家用它来检测你的元记忆,它是指在记忆提取失败之后,你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 例子:在元认知研究中,常常用FOK来考察学习者的元认知偏差程度。
- 出处:工作谈
术语卡:
- 术语:心智黑客
- 印象:心智黑客,那类掌握较多元学习技巧,能够通过对思维的深度思考与大时间周期刻意练习,来突破人生局限性的人。
- 例子:他们不断在运用来自心理学,脑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对人类的心智存在进行逆向工程。
- 出处:工作谈
术语卡:
- 术语:arXiv
- 印象:arXiv(X依希腊文的χ发音,读音如英语的archive)是一个收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论文预印本的网站。开始于1991年8月14日,截至2008年10月为止,arXiv.org已收集了超过50万篇预印本; 2014年底, 达到1百万篇的藏量。2014年时,约略以每月 8000 篇的速率增加。
- 例子:arXiv原先是由物理学家保罗·金斯巴格在1991年建立的网站,本意在收集物理学的论文预印本,随后括及天文、数学等其它领域。金斯巴格因为这个网站获得了2002年的麦克阿瑟奖。
- 出处:工作谈,维基百科
人名卡
- 人名:约翰·弗拉维尔(John H. Flavell,1928.08.09—)
- 印象:心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心理学协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 例子:弗拉维尔的主要成就包括 J.皮亚杰成果的说明与推广,他的《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被认为是记录皮亚杰的成果最全面和最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之一;早期对交流和社会认知发展有影响的一些研究;对儿童自发利用认知策略以及他关于元认知的开拓性的发展研究;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与顺序的性质论述,等等。他的研究风格是设法想出其他人还未研究的重要的能力,然后研究它们在幼年时期的发展。他把自己看作为发展的自然主义者,始终注意新的未研究的“可发展能力”。
- 出处:百度百科
反常识卡
- 常识:词汇的前后联系能力差不多。
- 反常识:人们会高估向后联系词汇。
- 发现者:比约克
- 发现记录:
- 原文:在比约克的能力错觉实验中,假设你是一名被试,现在,请让你学习三种词汇:1)向前联系词对;2)向后联系词对;3)无联系词对。然后判断你的FOK指标。结果普遍发现,人们会高估向后联系词汇。你很容易从 cheddar 联想到 cheese,但是从 cheese 联想到 cheddar 却是很难。这就是著名的记忆研究的能力错觉。
- 出处:工作谈第5章P87。
- 例子:比约克能力错觉实验。
- 启示:我们常常说“估计”、“差不多”、“应该”等模糊的词,但事实往往与我们预估的有出入。以后要尽量少用模糊的词,要用有确定含义的词。
反常识卡
- 常识:要解决一个难题,就要盯着这个难题不放。
- 反常识:做任何事情,解决一个难题,要思考如何批量解决问题。
- 发现者:阳志平
- 发现记录:
- 原文:先说说一堆书大于一本书。教大家一个心智小窍门,做任何事情,解决一个难题,要思考如何批量解决问题。人类大脑有很强的模式处理能力,它能快速地将两个人不同之处找出来,这份能力太强大了,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拿到好的答案,要思考如何批量。
- 出处:工作谈第5章P94。
- 例子:例如你要找一个男朋友,你要想着怎么吸引一批优质单身男性,所以我常常建议优质大龄女青年成为优质社群的发起者;例如说你要创业,思考如何做一个好公司,你就要想着批量创造一批好公司。
- 启示:思考如何批量解决问题
反常识卡
- 常识:人们常识以为,记得越快,就是学习效果越好。
- 反常识: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会更牢。
- 发现者:阳志平
- 发现记录:
- 原文:略。
- 出处:工作谈第5章P105。
- 例子:暂无。
- 启示:以后学习一项技能,入门以后,应该挑难的知识点不断练习。
金句卡
- 人一天时间是有限的,你每天在内在动机偏向的事情上投入越多,外在动机对你的制约就越少。
- 高等教育是远见卓识,不是精打细算;是承诺,不是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侍僧;教学不是个人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资,是见证。
- 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
- 不加选择的知识冲动就像不分对象的性冲动一样,都是下流的标志。
- 尽力而为,拼尽全力,结果不可预知,养成拼的习惯,此事不成,下事也会成,这就是柳井正的九败一胜。
行动卡
- 以后尽量少用或者不适用“估计”、“差不多”、“应该”等有模糊概念的词,而使用确切含义的词。
- 从输入角度改为输出角度。将目标切换为:我想写的读书笔记、在写的读书笔记完成如何?(出自工作谈)
- 在计划时,多思考战略,在计划落地执行过程中,依照战略制定相应的战术。
- 学习阳老师,每年做一个行动指南。今年专读博尔赫斯全集,多做读书笔记和写读书心得。
技巧卡
技巧卡
-
如果我们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看做一个树形结构。
- 在学习早期,你常常需要执行主题学习,通过广度优先搜索,了解牛人牛刊里程碑的知识点在哪;
- 在学习中后期,你常常需要深度学习,借助于深度优先搜索,突破学习的平台期。
思考目标有两类方式:关注抽象的「为什么」与关注具体的「是什么」。在你还是计划阶段时,人类倾向关注为什么,此时需要补充思考可行性,一旦开始执行,应更多考虑是什么。
不同书籍反复出现的新鲜词汇即为学科基本术语。
学习任意一个学科,你都问自己三个问题:它的知识源头是从哪来的?它的核心话语体系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这个话语体系会延伸到下一个层面,它的二级话语体系是什么?这就是学习任何一个学科要掌握的三个最小知识。此时,我们需要跳到掌握任何一个学科的第四个问题:其他学科它是怎么看待这个学科的大问题。
区分一手信息与二手信息也可以沿着这三个维度去区分:「最小模型」、「最小故事」、「最小行动」。
怎样才能更好地行动学习?谈两个高阶技巧:写书与里程碑。即在进入某个领域时,会假设自己要写一本书。你要有里程碑,要赋予自己的行动或作品或实践仪式感。有清晰的开始、结束,这样你才能一次又一次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故事卡
- 内容:马克斯·普朗克于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他在德国作巡回报告。每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最新的量子物理理论。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你说呢?」
普朗克欣然同意。于是让他的司机冒充他,向一群专家做报告。后来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司机回答说:我压根儿没想到,在慕尼黑这样先进的城市里还会有人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请我的司机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 可用于:笑话,比喻依葫芦画瓢
- 出处:工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