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书籍意外击中的我。
动念,风行千里。行动,徘徊不前。
这句话十分形象的描述了我开始重拾书本的状态。
作为一个学渣,早早的把书本遗忘在教室里,除了维持日常生活的知识,其他的都原本的还给了老师。
我是怎么有勇气再次拿起书的呢?
老话总说:“万事开头难”,我以前总会联想到物理课中,老师说道摩擦力与初速度的知识点,只要克服了开头的摩擦力,接下来就是停不下来的惯性行为了。
我所学到的这些皮毛知识,也许是我脑海里,少有的能把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场景了。
做任何事都需要内驱力,我为了更加了解内向、不自信的自己,看书成了最快捷的方式,但对于要看什么样的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完全是抓瞎。
我记得我看的第一本书是《心理学与生活—16版》,这是我离开学校看的第一本书,却是大学的心理学课本,真是有些讽刺。
我喜欢爱迪生说的一句话:“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心理学书籍虽然是个未知的领域,但我看的津津有味,甚至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满是万花筒的殿堂,我可以随意观看人类有趣的内心世界。
人迷恋某个事物的多数原因,都是在他人生路的某个瞬间被意外击中了。
自从我开启阅读之旅后,我才理解了牛顿说的那句话:“如果说我看的比别人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书籍就像是无数巨人的肩膀,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小城市(即使生活在大城市,没有求知欲、好奇感和学习能力,一样是在封闭的世界里生活)。
所以我想要突破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局限,了解未知领域的知识,唯有书籍可以做到。
2、知识不止可以改变命运,还能改变智商。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质朴易懂的道理。相信知道的人有很多,但真的去践行却是少之又少。
有一段时间我跟着身边的朋友买过几次彩票,买之前我还问了他,你中过奖吗?天天这样买。
买彩票就是一个人生机遇,运气好万一中了,那就改变命运了,实在没中,那就当时为福利事业做贡献啦,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钱。
他用这番话说服了自己,就像是个完美的逻辑。像是在跟我说,买就是,稳赚不赔。
但事实上,这不过是他自我安慰的方式而已。没过多久,我学了一点概率常识 ,恍然间发现,自己买彩票这件事太傻了!
任何一个认真学过概率论的人,其后是不可能去买彩票的,因为那等同于对自己智商的侮辱,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买过彩票了。
大多数人都是依靠直觉在做人生的决定,只要你看看身边的人高谈阔论,说头头是道,其实话语中潜藏着大量的认知偏差。
比如:“你抛硬币的结果已经连续 32 次正面了,然而,下次你再抛硬币的结果是正面的概率是多少?
依然是 1/2(因为抛硬币是独立事件)”
这真是违背直觉,但却是事实。
对于没有概率常识的人来说,是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出现了32次之后,第33次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还是1/2。
正是在这些常识上的认知差别,注定了一部分人做的是赌博,而另一部分人做的则是投资。
我知道你也跟我一样,羡慕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为何有人投资就可以赚的盘满泊满,他们为何这么聪明。
很简单啊,就是学习,不断学习,持续学习。
所谓的智商,是可以学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3、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我身边的持续学习成长的朋友并不多,所以我挺希望能影响身边的朋友跟我一同学习。
有一次,我的同事兼好友跟我聊天,他说:我挺羡慕你的,可以戒掉游戏,专注的看书学习,我是没有那个毅力和智力哦。
我说:其实也不难,你此刻就放下手机,我介绍一本好看的小说给你,这是最简单且让人最快进入看书状态的方式。
只要慢慢习惯了看书这个行为,找到看书的内在动力,就算我不给你看,你都会到处找书看。
他说:看小说也叫看书吗?看完有啥用?而且我都三十岁的人了,看书也没有啥用,我不是知识分子那块料,也做不了文艺青年,还是算了吧。
我笑了笑,说道:看小说最容易让人感受书的魅力,只要有这样一个开头,之后在根据你的兴趣,找类型的书籍来看,就容易喜欢上。
我亲身实践过一个道理,你一个小小的观念被改变之后,整个世界就随之而变。学习这条路也是一样,一旦你喜欢上,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你肯定听过这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看书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只要你想看,放下手机,拿起书就能看,不过这个动作是很简单,但是你脑袋里的思维定式却很难改变。
因为,我们生活在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之中,近代西方哲学家也有类似的描述,他说,“没有所谓的现实,只有对现实的理解”
一旦迈出了那一步,你面对的并不是很小的变化,而是整个世界会彻底地变成完全不同的。
最后朋友在我的劝说下,选择尝试,这也让我又多了一个兴趣相投的好友。
4、怎样将看书阅读转化为自身精进的能力。
我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稍不留神就可能三心二意地错过很多细节,也有看到不耐烦的时候,故意跳读、扫读、略读。
很多时候看完一本书,都不知道讲了什么内容,也没记住什么,让我产生一阵幻觉,难道是逛了一趟刘姥姥的大观园,除了眼花缭乱,其他都忘记了。
我也试过一字不差的认真去看,效果也不好,不但看的慢且没有总体框架思维,这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但我还是不断的看书积累知识,即使收获甚少,也没有停下来。
那除了知识的积累之外,还有什么方法是真正高效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工具呢?
简单的两个字:写作!
写作输出倒逼看书输入,这是最快的提高自己看书质量的方式。
写作的时候,你只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将自己脑海里无数的知识筛选、提取、融合、撰写出来。
这不但需要一个清晰的思维逻辑,同时需要大量的思想观点,这都需要海量知识的积累融合后,才能达到写作这个行为模式。
写作也是一种能力的筛选过程,你想想看,多少人在看书阅读的人,又有多少人做到只字不差地写作?
这也是为什么最终善于写作的人的比例,在人群中千分之一都不到的根本原因。
遇到好书好文章好段落的时候,要学会只字不差地阅读 , 你只有深刻去领会作者的意思,才能像作者一样阅读思考,最终成为你自己写作的能力之一。
这是一种刻意练习,可以让你学习很多写作的重要技能,最终也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