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烽火记忆:抗战精神的三重时代解码
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奋起的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四维精神谱系,对当代青年干部具有特殊启示意义:
爱国情怀的现代化表达
当代青年干部的爱国,已无需直面刺刀与炮火,但需在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国际竞争中展现担当。如北斗团队青年工程师平均年龄31岁,用自主创新诠释新时代的匹夫有责。
斗争本领的数字化转型
抗日军民以游击战应对装备劣势,启示青年干部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开辟新赛道。杭州90后社区书记用数字孪生技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正是血战到底精神的创新实践。
二、青春接棒:抗战精神的现实实践路径
(一)铸牢政治忠诚的压舱石
抗日根据地青年党员占党员总数的43%,当代青年干部更需在两个维护中校准人生坐标。某省选调生驻村日记记录:白天走访贫困户,夜间研读《论持久战》,这种理论学习+实践调研的模式,正是新时代的信仰淬炼。
(二)锻造攻坚克难的铁肩膀
抗战时期太行山青年突击队开荒种粮,如今乡村振兴一线涌现出直播带货新农人、民宿创业青年等群体。95后驻村干部小王带领村民发展菌菇产业,年增收200万元,彰显了坚忍不拔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方案
从国际青年志愿者抗疫行动到一带一路青年工程师项目,中国青年正以开放姿态传承抗战精神中反对强权政治的基因。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小李表示:我们这代人的战场在实验室、在谈判桌。
三、复兴征程:青年干部的使命坐标系
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奔涌在青年血脉中的基因密码。当00后党员在边疆哨所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当青年科研团队在量子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我们看见:那支穿越烽火的青春火炬,正照亮民族复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