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图”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语言”,一种神奇的语言,神奇在哪里呢?通过图,不仅能“看到”所有的信息,更能看到所有的关系,通过“看到”这些信息和关系,更方便我们的大脑去思考,去推理。语文上有看图说话,其实就是把“图”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大体上来说,数学上的“图”主要功能有以下两个:
第一:呈现工具(语言功能):呈现信息,更加呈现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以直观的,可视化的方式,极简的画风,精准的表达,告知观察者最重要的,最有用的信息,筛除干扰信息,无用信息。
第二:分析推理工具:当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在图中呈现出来的那一刻,它就又变身为一个分析推理工具。总之,图里有信息,图里有关系,图里有思路,图里有答案。
为什么一定是“画图”呢?
首先,“图”跨越“抽象-直观”的桥梁,我们都喜欢看“漫画”,孩子更甚,为什么呢?因为漫画通过一种直观易懂的方式传递了“更多”,“更丰富”,“更深刻”的信息或者道理,为什么“漫画”能逗人哈哈大笑,更引起更多的反思,甚至能起到“讽喻”的效果,因为它兼具直观又抽象,简单又丰富的特点。而数学上的画图也是一样的道理,不仅如此,为什么从低年级就强调画图,因为画图是最简单,最符合孩子思维认知特点的工具,他能帮助孩子架起“直观”-“抽象”的“桥梁”。它是一个再好用不过的“工具”,甚至“语言”,每个孩子都应该也很容易掌握这门“语言”,他不需要任何画画功底,只要会画线,绘画圈,就可以游刃有余。语言是抽象的,但是“图”是直观的。不仅如此,直观的图还兼具“信息丰富”的特点,这一点和“图表”类似,他们都有功能强大,内涵丰富,肉眼可见的特点。我们可以拿“漫画”来类比理解,漫画大家都喜欢看,特别是小孩子,为什么呢?直观的“画”符合小孩子的认知特点,他们是通过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感知和体验世界的,而这种方式也是人认知世界的低门槛方式。为什么孩子更适合,因为他们必须通过感知过渡到抽象,这一步是不能省的,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而且漫画兼具既直观,又抽象,既简单又内涵丰富的特点。而数学“画”道理也是一样的,不仅如此,为什么从低年级就强调画图,因为画图是最简单,最符合孩子思维认知特点的工具,他能帮助孩子架起“直观”-“抽象”的“桥梁”。
第二,只有借助“图”才更方便推理。很多孩子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会卡住,题目做下来,一检查,有些问题是审题不清,有些是数量关系不明等等问题。而且有的孩子甚至数量关系都没搞明白,就“加减乘除”一通算,最后算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就是明显没有审题习惯,做题步骤混乱,更重要的是思路是乱的或者压根就没有思路,数量关系就没理清楚就下笔做题了,这个毛病得治!你可以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寻找思路,但绝对不可以在思路,寻找数量关系,但绝对不可以在数量关系没搞清楚之前就一通加减乘除。
正确的做题一般步骤首先应该是认真审题,明确信息和问题。然后分析数量关系,用图表呈现出来。
这里我要着重说明的是为什么要用图表,图表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直观”,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抓取事物的本质,放在“解决问题”里,就是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最后用数学语言书写呈现解题思路的过程。这里的数学语言也没什么高大上就是是数学符号,加减乘除之类的,其实图表也是一种数学语言,我们只要把图表中呈现的思路用数学语言表述一遍就可以了,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
所以你会发现重头绝对不是让你写,而是让你思考,想好了,写的就流畅了。
总结一下这几个步骤就是两步翻译:
一步就是把文字表征的数量关系用图表表征出来,帮助我们找到解题思路,方便推理;
第二步就是把图表呈现的解题思路用数学语言翻译一遍,就OK了。
这里面的重要过程就是分析和推理,这两步走好了,翻译就会很顺畅,不然都不知道翻译啥。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画图能力呢?
很多老师有这种困扰,就是当给孩子们用画图法讲解的时候,孩子们听的很明白。但是,当遇到类似的需要用画图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孩子想不到用画图的方法,甚至不能画图的工具去分析推理。
前者是没有“画图意识”,后者是缺乏“画图技巧”,没有上升为“画图能力”。
其实画图能力在没画图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就和画画一样,要会画画首先得会看画,得看出“美”来,当然不能和专家一样看出多少门道,但至少得知道画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媒介。
这么说来,数学的画图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会画图之前得会“看图”。翻开一年级数学课本,你会发现“唉呀妈呀,贼简单!
其实这里的第一步就是训练孩子的看图能力,如果孩子能看懂图表达的意思,能根据图列出算式,这就算完成了这个阶段的目标。
但是也得考察一下孩子是不是明白每个运算符号,每个数字和图中的对应关系,你可以问问孩子:“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呀”等等,总之要把“图形语言”和数学的“符号语言”实现一一对应,为下一步的“翻译”工作做准备。
第二步就是进行"图-文”对应。怎么“图-文”对应呢?就是让孩子“说”,尽量用流畅的有逻辑的语言叙述图中表达的意思,如果能加上肢体动作就更好了,这在数学学习上叫“动作表征”,帮助孩子理解。这一步其实也是为下一步的“图-文”互译做准备。
最后,实现“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之间彼此的对应关系之后,孩子才算真的把“解决问题”这事搞懂了。
因为他一直用“数形结合”这个方法在解决问题,基本的“加法模型”“减法模型”甚至“乘法模型”“除法模型”在头脑中都有大量的“图形表征”,那么当他遇到稍复杂的数学解决问题的时候,他能马上识别出“文字语言”表征的是个什么意思,能快速拆解出基本模型,也就是说有了“一眼看透本质”的本领。
而且他能快速把“文字语言”表征的数量关系翻译成“图形表征”,通过“图形表征”再进行推理,找到更多的数量关系,这是解决问题所有步骤中最“精华”的部分,但是前提是你得知道“数形结合”这把“利剑”,会自如的挥舞它, 可惜啊可惜!很多孩子在前期就没走好那三步,以至于到了三年级给它“剑”他都不会使。
最后,推理完成,“按图索骥”终于找到“问题的老家”,剩下一步就相当于作文列好了框架,找好了素材,下一步就是酣畅淋漓的“翻译”成“符号语言”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