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救赎---浅析
起初看到肖申克救赎,我以为“肖申克”是一个人名。看过影片后才知道,它是一个监狱的名称。被关在这里失去自由的人们,他们怎么救赎自己的肉体和灵魂?
影片中图书馆的老布就是被救赎的一员,自己50年的光阴全部都生活在监狱里,当要离开这儿去外面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他激动的拿刀逼迫他人只求继续留在监狱。外面的世界让他格格不入,完全不能适应,然而他却不明白自己早已被体制化了?最后选择放弃肉体解救自己的灵魂。
仔细想想和观察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的某些行为又何偿不是被体制化了?只是肉体上不像在监狱里那样被禁锢着。然而看不见的灵魂却被生活中的生存压力、房子、车子、子女教育、父母养育及无知的攀比等等这些所谓的道德标准和安全感所绑架、束缚。而我们却浑然不知!
对于80后的我们,正处在社会的中流砥柱。却有些非常可悲的一面,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某某同学技术男,十年工作勤勤恳恳,然而却过的战战兢兢。偶尔一次聊天,我说以你的技术完全可以自己做点事情,可是他却说:“我不敢啊,怕失败,我不能失败啊”。老家父母的养老,所在城市小孩子的医疗和教育,更不敢想房子、车子等。听完,我沉默了……看着他中老年人的模样,心想曾经的青春少年,意气风发呢?
开始的时候你讨厌它,然后逐渐习惯它,时间长了之后你开始依赖并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
朋友的妹妹,研究生在读,学习经济管理。一次聚会大家说起自己最想做的事,轮到她的时候;她说:“我最想去卖小吃”。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有人就问她这也没什么不好啊?可她却说,只能想想,我妈要是知道我研究生毕业有这样的想法,一定会气疯的!我可是她唯一的小孩,她对我充满了各种期待和希望。“我可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对啊,“她妈说,她妈的选择”。
这样的思想禁锢可怕吗?又该怎样救赎呢?
影片的主角安迪在这样的体制化中和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安迪是位银行家,高级知识分子,有明确的价值观。因自身内敛的性格又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导致老婆出轨,又因冤被判入狱受刑。
一对姐妹花反复多次要强暴他,有时会得逞,有时会被安迪逃脱。但每一次都逃脱不了被打的鼻血脸肿。但就是不会屈服。
承受着被狱警毒打一顿风险的安迪,凭着自己的知识帮狱警合理的避税。所要换来的东西却不是自己所需的任何物质。而是要来啤酒让狱友们坐在屋顶晒着太阳享受那份片刻的“自由感”,坐在墙角微笑的安迪要的就是这份满足来慰藉自己的灵魂。别人懂不了!
和周边绝大多数人狱友相比,他显得格格不入。可能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肉休上的折磨和享受更大于一切,最后所有的妥协都是忍受不了肉体的被限制和被折磨时所带来的痛苦感觉。
“内心恐惧”足以让他们任何人“俯首”。
明确的价值观让安迪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安迪把自己锁在播放室里,打开广播放着莫扎特的唱片给所有的狱友听,躺在转椅上,双手抱着头,翘着双脚闭着眼晴的那份情境。你能想象这是被关在监狱吗?当监狱长拍着门示意要他关掉广播的表情,他丝毫没有惧怕感,可能有那么一丝丝的犹豫,脑子里可能闪过肉体被折磨的念头。试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想我会关掉音乐把门打开,因为在我看来“我没得选择”。命运和肉体都被他们禁锢着,他们主宰这里的一切。
然而安迪却当着监狱长的面把广播声音调到最大……他居然在做“选择”,选择调节音量!
是啊,反抗就意味着更大的打击。但安迪却明白,他哪怕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都有“选择的自由”。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不能被剥夺。那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试问自己,我们有选择过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所展现的懦弱、纠结、迟疑、愚蠢以及事后的懊恼与追悔莫及,更多可能是因为“都不知道还有选择的自由”?
中国新歌声有个女孩叫叶炫清,我特别喜欢她唱的那首歌“从前慢”。里面的歌词:“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生命和生活中的美难道不都体现在这个“慢”字上吗?不是有流行一句话,“让自己慢一点,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这个浮躁的社会,让人们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生活中到处都是攀比、欲望、贪婪、无知。大人们在小孩从上什么幼儿园就开始了。身处这样环境中,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的灵魂?
我很庆幸,我觉得我可以找到自我的救赎之道。加入007这个组织从零开始了写作,我能感觉到我很慢,但我的确在进步,那怕是很小很小的进步。例如:以前写东西都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是转述事情。但今天我做到了,我开始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好与不好,我把我认为“好的有价值的”信息表达了出来。
通过写作,让我开始深入的思考问题,现在的阶段已不在是“那个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对的,我会不经思考也认为是对的。”我能做到“特立独行”吗?我能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吗?哪怕是小小的“选择权”
我笃定“我能”!
你的“救赎”之道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