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一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尔曼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人的大脑中有两套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它在日常生活中运行时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同时它无法关闭。系统2:它会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计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一般情况下它是处于关闭状态。两个系统可以简单的认为是感性的、直观的系统和理性的、逻辑的系统,一个速度快效率高,而容易出错,另一个速度慢计算复杂而耗费能量。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事情的第一反应是调用系统1去解决,因为系统1高效而省力。遇到比较麻烦的事情,超出了系统1的处理能力,这时候我们就会自动地调用系统2。系统2的启用无需自我意识,很多时候我们的系统2上线过程是和系统1无缝对接的,千百年来的进化使得我们对二者之间的转化和连接已经十分熟悉 ,因此当系统2启用的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并且对于常见的系统1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复杂的心算,系统1无需尝试,一旦遇到立即自动切换到系统2。
系统1就像程序一般,有着特定的运行逻辑,而且也会犯很多错误,这也是受限于程序的水平,对于程序之外的就无能为力。人的进化过程就是不断给大脑编程的过程,一方面大自然的无情让生物体自然地适应环境,当系统1的错误指导使人受到重大挫折时,系统2便会接过接过管理权,对系统1进行反思改进,这就如同打补丁一般,也就是出了问题才补救。另一方面,由于系统2的存在使人不断学习和进步,因此会主动地升级程序,弥补系统1的缺陷。
系统1的程序根植于大脑的底层中,即使已经发现了系统1的缺陷,系统2有时候也会因为偷懒而忽略。毕竟系统2太耗费能量,如果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系统2就会选择忽略。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总是提醒自己不要粗心大意,却仍时不时马大哈的原因。就像人们常会产生偏见,如觉得四川人都很能吃辣,因为这些所谓的偏见并不会对个人造成太大的影响,以奥卡姆剃刀法则来说,如无必要,就不去改变,直到有外人来提醒。
系统2的工作量比系统1多太多了,因此大脑会想方设法减少其工作量。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把事情简化给系统1完成,也就是把熟悉的事物变成系统1的程序。比如当我们第一次到陌生的地方,一切都不熟悉,这时候系统2会保持警觉状态,同时系统1的程序在不断生成新的内容,当我们第二次第三次再去的时候,就不需要系统2参与了,系统1的程序中已经包含了此条路径,这就是轻车熟路。但是如果这条路上突然多了一个坑,系统1在熟悉的条件下毫无防备就翻车了,如此致命的问题就会让系统2修改程序,甚至加上一个预警程序:每次到这条路的时候就激活系统2,看有没有坑,有没有别的问题,这就是前车之鉴。
系统2的工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如果说系统1出了问题,系统2这个裁判就会即使出手干预,可你何时见过裁判员给自己吹哨的?这就是说,系统2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那怎么办?一个办法是反思自省,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以否定的视角看问题。另一个办法是通过别人的系统2(注意区分别人的系统1和系统2)批判来发现问题。但是由于系统1是感性的,因此自我的否地和别人的否地都难以通过,更别说接受和改进。可以说,系统1和系统2在一直不断地博弈中,系统1想要简单而高效,而系统2必须保持理性和谨慎。但这也不是零和博弈,在人不断提高自身认知的过程中,二者也不断得到优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