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之路:与孙武共赴烽火
我是伍子胥,楚国伍氏家族之后,曾以为一生会在楚地的山川庇护下,辅佐君王,守土安邦。可命运的巨轮无情转向,将我拖入了无尽的深渊,又推着我在血与火的征途上,向着吴国奔去。
那是一场噩梦的开端,楚平王受奸佞蛊惑,竟诬陷我父伍奢谋反。一夜之间,伍家老小被囚,府邸被抄。我听闻消息,如遭雷击,望着郢都熟悉的街巷,悲愤填膺。幸得兄长伍尚深明大义,嘱我速速逃离,留得伍家复仇火种。我含泪别兄,踏上逃亡之路,那一刻,楚地的风都似在呜咽,为我伍家悲叹。
一路上,我乔装改扮,风餐露宿。楚国的追兵如影随形,每至一处关卡,都惊险万分。有一回,在江边,我被一伙强人拦住去路,他们见我形容狼狈却目光坚毅,起了疑心。生死关头,我佯装癫狂,披头散发,高歌当哭,骗过众人,才得以脱身。江水滔滔,我望着前路茫茫,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为父兄报仇。
历经千辛万苦,我终于踏入吴国境内。彼时的吴国,正蓬勃兴起,有一股朝气在民间涌动。我于市井街巷游走,听闻公子光素有大志,欲谋王位、图霸业,便有意接近。一日,在公子光府外,我偶遇一位气宇轩昂、眼神深邃的男子,与之交谈,方知他就是孙武,精通兵法谋略,心怀济世之才,因不满齐国朝政黑暗,辗转至此。
我们一见如故,谈及天下大势、用兵之道,更是惺惺相惜。孙武的兵法见解独到,从排兵布阵到洞察人心,皆让我折服。我向他倾诉伍家冤屈,誓言复仇,他目光坚定,握住我的手道:“子胥兄,你之仇,亦是天下公道之仇,我愿与你携手,共伐无道!”那一刻,在这异国他乡,我寻得了真正的知己,与孙武结为刎颈之交,从此,我们的命运便紧紧相连。
吴国宫中,暗流涌动。公子光欲夺王位,却忌惮吴王僚势力。我与孙武为其出谋划策,寻机而动。终于,在一场精心筹备的宴席上,专诸鱼腹藏剑,刺杀吴王僚,公子光顺利即位,是为吴王阖闾。阖闾登基后,礼贤下士,重用我与孙武,将复仇伐楚、图霸中原的重任托付给我们。
练兵场上,我与孙武日夜操劳。孙武依兵法操练士卒,严明军纪,士卒们从一盘散沙渐渐凝聚成虎狼之师。我则负责筹备粮草、打造兵器,每一块铁矿石的采撷,每一粒粟米的征集,都倾注着我的心血。看着日渐精锐的吴军,我仿佛看到了踏平郢都的那一天。
出征之日,军旗猎猎,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发。一路上,楚军凭借山川险阻节节抵抗,可孙武用兵如神,或声东击西,或迂回包抄,屡次突破防线。我随军作战,每战必身先士卒,心中的仇恨如烈火燃烧,让我忘却生死。
柏举之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役。楚军兵力数倍于我,且占据有利地形。孙武镇定自若,指挥吴军变换阵形,以少击多。我率敢死队冲锋在前,迎着楚军的箭雨,毫不退缩。厮杀声震彻天地,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关键时刻,我军一鼓作气,大破楚军主力,楚军兵败如山倒,四下溃逃。
此后,我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所过之处,楚国百姓流离失所,我心中虽有不忍,可想到父兄冤魂,想到楚平王的暴行,复仇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终于,郢都的城门在我们面前轰然倒塌,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
我踏入郢都,望着熟悉又陌生的街巷,往昔的回忆涌上心头。我寻至楚平王陵墓,怒发冲冠,掘墓鞭尸,以泄心头之恨。那一刻,我仿佛听到父兄在天之灵的慰藉,多年的憋屈、痛苦、仇恨,在这一鞭又一鞭中得到释放。
然而,复仇之后,我并未感到快意。郢都的残垣断壁,楚国百姓的哀号,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孙武拍了拍我的肩,叹道:“子胥,你我为公道而来,可这战乱苦的终究是苍生。”我望着他,眼中含泪,点了点头。
后来,吴国在阖闾与我们的努力下日益强盛,可我知道,这一路的血与火,已将我的心灼伤。我与孙武继续为吴国殚精竭虑,守护着这片用鲜血换来的霸业根基,只盼后世不再有这般乱世,不再有因权力、欲望而生的冤屈与仇恨,让苍生能在太平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