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刘勃的《错位的复仇》。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楚平王死后,吴王阖闾率军伐楚,可是楚国令尹囊瓦没有听从沈尹戌的计策,被史皇坑惨了,囊瓦一看形势不对,就想跑,史皇又拦住了他,在史皇的劝说下,囊瓦决定留下,于是,吴楚两国在柏举这个地方对峙。阖闾的弟弟夫概王,清晨去找阖闾,对他说:“楚国的囊瓦,不是个东西,所以他手下的人,也就没有为他拼死一战的决心。我们首先突袭他的部队,他们就会溃败,然后大军出击,一定能取得胜利。”吴王阖闾没有答应。夫概王继续说:“我听说,臣子觉得行为合乎正义,那么不用等待君主的命令,说的就是此刻的状况。今天如果我拼死一战,我军可以打入楚国都城,那么死也值了。”于是夫概王带着自己的私兵五千人,向囊瓦的部队冲杀过去,囊瓦的部队迅速崩溃,主帅囊瓦直接逃到郑国去了,那位净出馊主意的史皇战死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夫概王率领吴军追击败逃的楚军,一直追到了清发水,这是今天湖北省安陆市境内的一条河。
吴国人看见楚军被堵在河岸边,前有大河拦路,正想出击,可夫概王却一点不着急,他说: “被困的野兽,斗起来也会特别凶猛,何况是人呢?我们现在出击,前有河流后有追兵,那楚国人背水一战,会激发出最大战斗力,我军反而会败。所以我们应该暂停,让楚军渡河,等渡了一半,咱们再出击。这样,已经渡河的肯定不会回来,将要渡河的只想赶紧走,留在最后的会抱怨,凭什么我最惨啊!他们就没有斗志了!”事实果然如夫概王所料,吴军又一次大败楚军。
吴军追过清发水,不紧不慢地悠着追。楚国人饿了,看追兵还远,停下来想做顿饭。吴国人就在这个时候加速杀上来,楚国人顾不上吃了,转身又逃。吴国人就把楚国人刚做的饭给吃了,然后再追。吃饭也花不了多少时间,我饱肚子的追你饿肚子的,还怕追不上吗?这样,吴军五战五胜,就杀到了楚国首都郢城之外。
年轻的楚昭王得知这个消息,立马逃出了都城,渡过雎水的时候,针尹固与楚昭王同乘一条船,楚昭王令他点燃火把系在象尾上,使象冲入吴军,算是为自己赢得了逃跑的时间。
吴军进入郢都之后,发现这里可比自己国家繁华多了,于是就按照等级高低,住进楚国君臣的家里。毫无悬念,吴王阖闾住进了王宫。
阖闾有个儿子叫子山,这次随军出征,他大概觉得自己是二号人物,就住进了令尹囊瓦家里。我前面说了,令尹是楚国最高的官,囊瓦又是个大贪官,这里肯定是除了王宫之外最舒适的地方,可是子山还没快乐多久,就被夫概王赶出来了。
这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一次吴军之所以能顺利攻入郢都,多亏了夫概王,他才是功劳最大的人,所以他当然要住在囊瓦家里,自然就把子山赶出来了。
就在吴国人抢房子的时候,我们前面说的楚国的左司马沈尹戌从方城外调兵回来了,虽说此时楚国国君都跑了,但他还是率领军队和吴军打了一仗,虽然赢了,但是自己受了伤。沈尹戌很清楚,现在楚国境内到处都是吴军,自己这支军队独木难支,而自己本来就是从吴国叛逃到楚国的,所以他不愿意被吴国俘虏,那就太耻辱了,可是他也不想像囊瓦那样当逃兵,所以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和吴国交战,直到自己伤痕累累,已经无力再战之时,他才让自己的手下句卑把自己的头割下来,用布包好,把尸体藏起来,然后带着自己的头逃走。
沈尹戌这支部队失败,也就意味着,楚国基本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复国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对啊,我记着吴军能够攻入楚国郢都,不是伍子胥和孙武的功劳吗?他俩人呢?
先说孙武,其实历史上有没有孙武这个人都有很大的争议,你即便去看《史记》,你也会发现司马迁对孙武的记载非常简略,除了帮吴王阖闾练兵那一件事写的比较详细之外,帮助吴国攻入楚国郢都这件事更是直接一笔带过,然后你再去翻和这件事有关的世家和列传,你又会发现,孙武有的时候出现了,有的时候没出现,可即便出现了,也是跟在伍子胥的名字后面,算不上主角,如果孙武真的是一代名将,司马迁为什么写得这么克制呢?所以就有了两种猜想:第一种猜想是孙武和伍子胥压根就是一个人,第二种猜想就是《孙子兵法》当时太有名了,但没有人知道作者,于是就创造出了一个叫孙武的人,反正军事理论著作的作者又不一定是名将。而我们知道,《左传》这本书就是春秋时代开始写的,是写作年代离那段故事最近的史料,而这本书中压根就没有孙武,所以刚才我给你讲的故事主要是来源于《左传》。
再说伍子胥,伍子胥是从楚国叛逃到吴国的人,而吴国在当时算是比较原始的国家,恐怕还保留着不少部落联盟的色彩。军队很多是大贵族私有的,他们甚至未见得很听国王的指挥,如柏举之战的功业,就是夫概王领着自己的五千私兵自作主张的结果。他们更不会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一个外国人。伍子胥作为一个外来户,成为吴王的参谋,或者可以处理外交事务,但较少涉足军事。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当然,水军本是吴军的短板,在水战领域,伍子胥或许有较多参与决策的空间,但淮汭登陆之后,破楚之战都是陆战。伍子胥刚到吴国时,应该是带着私兵的,但是随着时光流逝,这支在吴国没有根基的军队,战斗力只会越来越弱,伍氏在军事领域的地位也只会更加边缘化。
所以你读《史记》会发现,司马迁虽然在强调孙武和伍子胥在吴国攻入郢都的过程中功劳很大,但是具体什么功劳,他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说明他也不想给孙武和伍子胥过度加戏,他还是比较尊重《左传》的,但是对于夫概王在这一战中的作用,他却也是一笔带过,看来司马迁对夫概王的兴趣不太大。
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伍子胥的大仇已报,那么伍子胥进入郢都之后都干了什么呢?关于这个事,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吕氏春秋》,我们知道《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这个时候距离伍子胥的年代也好几百年了,所以这里面的记载可不可靠就不太好说了,但是它的记载确实有一种爽文感,这里面说吴国强大是因为伍子胥练兵,而柏举之战吴国之所以能胜利,就是因为伍子胥的指挥。吴国进入郢都之后,伍子胥干了两件事:
第一,向楚王宫放箭;
第二,拿起鞭子抽楚平王的坟。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读到了这段记载,他觉得伍子胥向楚王宫放箭这件事太扯了,所以他没写这件事,但是第二件事他却觉得特别值得一提,所以他不但在《史记》里写了这件事,还添油加醋了。《吕氏春秋》里面只是说伍子胥拿着鞭子抽楚平王的坟,可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却是伍子胥把楚平王的坟掘开,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拿鞭子抽了三百下,说完这件事之后,司马迁盛赞了伍子胥,说伍子胥要是当初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和父亲一起死,那就和蝼蚁一样,可是他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强大起来,最终完成复仇,洗刷耻辱,让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真是悲壮啊!伍子胥曾经在江边困窘危急,在路上沿街乞讨,可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郢都的仇恨,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烈丈夫,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呢?说到这儿,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为什么司马迁要加那个挖坟鞭尸的细节,从而把伍子胥的故事写成一个复仇爽文,还要在最后盛赞伍子胥的复仇,其实司马迁表面上是在写伍子胥,其实他是在写自己,他是想通过伍子胥的故事勉励自己。我们之前第一季聊《史记的读法》那本书的时候讲过司马迁的故事,他为了给李陵求情被汉武帝下了大狱,处以宫刑,他也是忍辱负重,写出了《史记》,伍子胥对楚平王挖坟鞭尸,这是司马迁想干却干不了的事,他能做的就是在《史记》中写出伍子胥的故事,然后树立汉武帝的暴君形象,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司马迁写的《今上本纪》没有流传下来,是不是因为里面如实记载了很多汉武帝的糗事,说了很多汉武帝的坏话才被销毁,那就不得而知了。
那现在楚国国都都丢了,国君也跑了,难不成楚国要亡了吗?
这就要说到另一位叫申包胥的楚国大臣了,他跑到秦国搬救兵去了。这个申包胥其实和伍子胥是认识的,当年伍子胥逃跑的时候就对申包胥说,自己将来要覆灭楚国,申包胥说那你好好努力,你能覆灭它,我就能复兴它。现在,伍子胥做到了,接下来就看申包胥的了。
当时秦国国君是秦哀公,在位已经三十一年,当年他的女儿被楚平王父纳子妻,论起来,楚昭王应该是他的外孙。
申包胥见到秦哀公之后,先把吴国形容得特别恐怖,然后告诉秦哀公,吴国人是不会满足的,现在楚国遭难,下一个遭难的肯定就是秦国了,楚国国君没能守住社稷,远避荒野,所以才派我来告急。
当然,光塑造危机感还不够,还得给秦国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行,所以楚昭王给了这样的承诺:如果吴国不能灭楚,秦国可以来分割楚国的土地:如果吴国已经灭了楚国,那打跑吴国,楚国就是您的;如果您给予特别恩惠让楚国复国,那么以后楚国世代侍奉秦国。
按理说,外孙遇到麻烦,外公好像本来就该罩着,更何况这个条件,不能说不丰厚,可是秦哀公竟然表现的特别冷淡,让申包胥去休息,说要和其他人商量一下。
秦哀公为什么这么冷淡呢?其实你只要看一下地图就明白了,当时秦楚的国土只有狭长的通道相连,以当时的行政能力,注定只能是两个国家,秦国就算得到了楚国的土地,也没办法直接统治。申包胥当然知道,秦哀公其实不太想出兵,所以他接着说:“敝国国君远避荒野,无处安身,下臣怎么敢到安逸的地方休息?”申包胥站在那儿,靠着庭院的墙面哭,日夜哭声不断,七天没有喝过一勺水。
秦哀公感动了,吩咐乐工演奏《秦风·无衣》: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田兵。与子偕行!
那个时代,文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有话不直说,而是通过“赋诗”来表达心意。
这里的“同袍(外罩的长袍)”“同泽(贴身的内衣)”“同裳 (下身的战裙)”,是说我们穿衣服都不分彼此,准备好武器,我和你有共同的敌人,一起奋起,一起前行。
这就是同意出兵了。
申包胥感动得不停地磕头。
等到秦军抵达楚国,实际上已经过了半年时间。
这半年时间,吴国人在干什么呢?可以说是啥正事都没干。吴国人没有找一个楚国王室的后裔立为新的楚王,完成对楚国的有效统治,也没有对楚昭王赶尽杀绝。当时楚昭王是跑到了随国。说随国你可能还反应不过来,说曾国你应该就知道了,因为现如今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曾侯乙编钟就是曾国国君曾侯乙的东西,而这个曾国其实就是随国。随国是个小国,和楚国关系一直很好,所以楚昭王才跑到这里,那吴国肯定就要问随国要人,但是随国人坚定地拒绝了,结果吴国人竟然也就没再坚持,你就可见此时的吴国人,真是毫无远见,纯纯的暴发户。
与此同时,趁着吴王和吴军主力都在楚国的机会,吴国南方的越国乘虚而入偷袭了吴国,并且直接打进了吴国的都城。我们之前说过,这个越国当初本身就是楚国为了制衡吴国扶持的一个国家,一直以来越国都没给吴国造成什么威胁,这次吴国入侵楚国,刚好给了越国偷袭的机会。按理说,国都都沦陷了,吴军怎么说都得回援吧?可是并没有,这说明什么?说明
当时吴国就不是个正常国家。因为政治制度越原始,国都就越不重要。不存在庞大的中央政府机构的时候,国王在哪里,政治中心就在哪里。所以那个破都城,你打进去了就拿去吧,无所谓的。
在这种状态下,吴国人迎来秦国的大军。
秦国人很精明,他们不了解吴国人的作战方式,所以先让楚军上去和吴国人打,夫概王率领的吴军刚打胜,秦军突然出现,一下把吴军杀得大败,夫概王直接逃回吴国。吴王阖闾还不想走,所以又抵抗了一阵,也是屡战屡败,最后也逃回了吴国,当然在整个过程中,《左传》也没有提到伍子胥,不过伍子胥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
好,说到这儿,《错位的复仇》这本书我们就聊完了,可能在你的印象中,这原本是一个伍子胥复仇的故事,可是当我们回到《左传》的叙述中,却发现真实的世界和复仇爽文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这段故事我还并没有讲完,下周我会接着这段故事继续往下讲。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本期书单:
1.《错位的复仇》,刘勃著;
2.《失败者的春秋》,刘勃著;
3.《春秋》,孔子著;
4.《左传》;
5.《史记》,司马迁著;
6.《国语》;
7.《史记的读法》,杨照著;
8.《吕氏春秋》;
9.《诗经》;
10.《重新发现<诗经>》,刘蟾著.